分享

朱元璋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勃然大怒,说:孟子若活着必死无疑

 楚士祥丁 2019-09-05

儒学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了“儒教文化圈”。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但说到中国的儒教,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孔孟之道”。

其实,所谓“孔孟之道”,就个体而言,是弘扬、践行仁、义、礼、智、信等德行;对社会而言,是弘扬中华之德道:即厚生、爱民,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元璋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勃然大怒,说:孟子若活着必死无疑

可以说,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跟所有皇帝一样,都是提倡孔孟之道的。

但其实,由于多年来,朱元璋一直都东征西讨,忙着打江山,对于《论语》啊,《孟子》啊,这类经典之作读的并不通透,没有系统的进行过研究,所以,他就算是读,也只是一时兴起罢了。但没想到,朱元璋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看着《孟子》中的字字句句,他的眉头也跟着越来越紧,最后,把书一扔大声呵斥道:“如果,这个老头子生在今天,他还活的了吗?”

朱元璋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勃然大怒,说:孟子若活着必死无疑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会这么说呢?

还这般生气,原来是读到了那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老百姓和江山社稷都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之下,君王的分量就很轻了,并没有那么重要。这话,让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听起来自然是非常刺耳的了:自己打下的江山,造福万民,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怎么就便“轻”了呢?所以,对此他大发雷霆。

之后,他立刻下令召见文臣,对外宣布:要停止对于孟子思想、书籍的学习和传播,把孟子的排位啊,供奉的庙宇啊,都一并罢黜。要知道,孟子的思想千百年来被延续和传播,是华夏的立邦之本,安国之道,这样的命令一出,天下为之哗然。朱元璋的这个举动,就好比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将耶稣赶出教堂一样,简直是惊世骇俗之举。

大臣们听到了这个命令之后,都纷纷反对,但是,朱元璋却心意已决,谁不执行谁就是“大不敬”,论罪当诛。

朱元璋这么一说,众臣也就不敢再多说什么了。因为,谁不知道朱元璋的脾气啊,打打杀杀,见惯了风霜雪雨的开国皇帝,决定的事情,谁敢不听?难道大家就真的不想要自己的脑袋了吗?但是,毕竟孟子的思想在华夏大地上被膜拜了上千年,所以,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虔诚的信徒,依然冒死为孟子他老人家求情,这其中,就包括了刑部尚书:钱唐。

朱元璋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勃然大怒,说:孟子若活着必死无疑

钱唐为了给孟子求情,冒死求见皇帝,朱元璋一听他是为这个事情来的,竟命令侍卫用乱箭射他,准备活活射死钱唐。钱唐在一身乱箭的进攻之下,肩膀中了两箭,鲜血直流。但是,他依旧不顾死活,要往殿内冲。朱元璋看在眼里,为其行为所动,觉得他是条汉子,有骨气、有胆识,后来,便同意了让他进殿说话。

钱唐进殿之后,直接跪在皇帝的面前,滔滔不绝地说了孟子思想的重要性,而且,孟子思想被中国人信奉了这么多年,一旦罢黜,恐怕会震动全国,惊愕四夷。朱元璋听了钱唐的话,自己想了想,觉得的确有点道理。而钱唐冒死进谏,足以看出孟子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就这样,朱元璋命太医好好的医治钱唐,自己则在不久之后下令:恢复了孟子尊享孔庙的资格。

不过,虽然孟子在孔庙中的“地位”保住了,但是,朱元璋还是认为孟子的一些言论和思想太过“激进”,堪称“社会毒瘤”,不能再任其这么流传下去了。

最终,想来想去,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命令众臣进行“删孟”行动,就是将孟子写的那些个自己看不顺眼的文字、言论,统统从书中抹除掉。就这样,朱元璋大刀阔斧地给孟子“瘦了身”。《孟子》的原文被删掉了85条,只留下了100多条,然后,重新编写了《孟子节文》,还明文规定了:在科举考试当中,不得使用被删除的条文命题。

朱元璋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勃然大怒,说:孟子若活着必死无疑

那么,或许很多人会很好奇,朱元璋都删的那85条都是些啥内容,会让他如此的深恶痛绝呢?

对于朱元璋删除的这几十条文字,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类内容:

第一类就是“君轻民贵”,以及“大臣可以不尊重皇帝”的字句。虽然,删除这样的文字,不免让人觉得可笑,想来一代君王,也这般小心眼儿,但是,作为专制的封建帝王,要统治万民,权倾朝野,必须要有威严,要得到臣民的绝对尊重和服从,所以,也能理解朱元璋删除这些内容的初衷。

并且,孟子这个人,是鼓吹造反有理的。孟子人长得粗犷彪悍,性格也很粗犷彪悍,思想当然也很粗犷彪悍。他鼓吹造反有理的言论,直接触及到朱元璋最为敏感的神经。这其中,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也就是:皇帝不拿老百姓当人,老百姓就拿你当仇敌,仇敌的下场就是被起义军干掉。

这些都能理解,但是,与这些个相比,另外一些被删除的文字,就不这么好理解了。比如:一些揭示统治规律的名句,“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甚至,连“五亩之宅”的话也给删了。另外,一些主张皇帝施仁政的句子,也被朱给删除了。更让人奇怪的是,就连孟子抨击商纣的话,也给删了。看到这里,难道朱元璋不想施仁政?想做暴君?

朱元璋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勃然大怒,说:孟子若活着必死无疑

不仅如此,在朱下令删孟之前,他还做了一些让很多大臣都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那就是:朱元璋的“赞元”行为。

比如:在推翻元朝之后,中原人士们都欢欣雀跃,为之高兴,很多人都建议朱元璋要乘胜追击,将元朝统治者之前的罪行彻底清算一下,但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后来,元顺帝逃跑之后,其皇子被俘,众臣要求举行“献俘”典礼以庆祝胜利,但却被朱元璋给拒绝了,理由是:这样的做法有辱前朝皇子。在进军元大都的时候,朱元璋还下令不要为难元朝的皇亲国戚,甚至,在明朝建立之后,有的臣子在奏折之中使用了贬低元朝君主的词汇,也让朱大为不悦。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元朝统治中国百余年,众人都是元朝时期的生息而来的,是不可以用言语进行轻薄的。对于元朝,这个由蒙古人建立起来的政权,其实,在很多中原人士的心中是不被认可的。推翻其统治,对于汉民来说简直就是守得云开见月明,高兴地不得了。但朱元璋却不认同,他认为:蒙古的统治是“正统”,所以,他从方方面面为元朝统治进行辩解和维护。

朱元璋不仅从“天理”角度认可元朝的统治,而且,在个人感情上,对于元朝也是非常感恩的。

他认为:元朝在中国的百年统治,让祖辈得以享有太平生活,所以,要感激前朝。但是,这个却让人很难理解,因为,在元朝的统治期间,朱元璋一直与其父亲在一起生活,且四处搬迁,居无定所,最后,其父亲还被活活饿死了,可以说,朱元璋以前的日子过得并不安稳。所以,按道理来讲,他应该痛恨元朝才对,怎么还反过来为其歌功颂德了呢?

朱元璋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勃然大怒,说:孟子若活着必死无疑

其实,无论是“删孟”还是“赞元”,朱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持自己的统治,保住自己的千秋大业屹立不倒。

其实,在朱元璋刚当上皇帝的时候,自己并没有什么底气和信心,因为,毕竟自己是草根出身,非名门之后,更没有什么出身背景,这在古代,可是非常讲究的。所以,在他看来,很多人臣服于他,只是害怕自己手中的权利,和随时可能挥下屠刀,而对于他本人,并没有太多的尊重之情。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大力提倡“天命论”,也就是“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

正所谓成王败寇,既然自己得了天下,那就证明自己拥有天命,成为皇帝,这些都是上天的安排,就算是自己没有什么出身、背景,也是天命难违,本该如此。曾经的一个乞丐,最后,竟然成为了皇帝,这难道不是老天在帮他吗?就这样,朱元璋提倡天命,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如此之下,他就必须承认蒙古人能够在百年间拥有天下,也是出于天命的安排。

而与“天命论”相匹配的还有“恩德论”。在朱初登帝位的时候,面临了一个有些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农民起义?

朱元璋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勃然大怒,说:孟子若活着必死无疑

从朱元璋的出身来讲,他应该是肯定农民起义行为的,因为,他自己就是农民起义的“受益者”。

但是,当时朱元璋已经建立起政权,成了皇帝,如果,太过肯定农民起义,那么,以后如果有人学着自己以前的样子起义,再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政权给推翻了,这该怎么办?如果,认可农民起义,那么多的民众,如果出来几个效仿的,没事就煽个风、点个火,给自己找事,那自己这大明江山还能坐稳吗?

所以说,即便他当初高呼“造反有理,起义无罪”,但是,随着自己成了皇帝,做了天下的统治者,他就必须让自己的臣民认识到:“造反有罪,起义当杀”的道理。当然了,这个弯儿拐的有点大,所以,他就只能靠自己总结出来的一套“恩德论”,来给大众洗脑。

在朱元璋之前,人们普遍认同的是“有德者得天下,无德者失天下”,如果,统治者没有德行,那么,臣民就可以联起手来,将他推倒。但朱一手打造的“恩德论”则是提倡:你身处的王朝之中,其实对于臣民是有恩的,所以,不管它有道还是无道,作为臣民都不应该背叛它。

朱元璋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天命,那就是拥有了上天给予的权利,天下都是他的,而其他人,则都是在这个天下的‘寄居者’。”所以,对于开国皇帝来说,百姓们应该感谢其两大恩德:

一个是:结束了之前的统治,开辟了新天地,让人们重新享有太平,不再争斗和厮杀;

二个是:皇帝是拥有天命的人,天下都是他的,包括供养万民的粮食,那也是皇家之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皇帝养活了天下万民,以至于万民都应该感谢皇帝的“养育之恩”。

朱元璋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勃然大怒,说:孟子若活着必死无疑

或许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好笑,但是,这的确就是朱元璋,乃至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真实想法,只不过,他们没有说出来,而朱元璋说了。

不仅如此,他还发表了关于起义之后,夺取政权的概率之说。大体意思就是说:“从数量上讲,参加起义、叛乱,最后,能够活着,并以此享有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与其说是起义推翻统治过上幸福生活,不如说是给别人当炮灰来的更为实际一些。”

所以,朱元璋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宁可饿死,也不要出来造反,因为,造反是没有前途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朱元璋如此讨厌孟子的言论。他删掉恒心理论,也就是说:在我朱元璋统治期间,就算你身无分文,走投无路,也不能有造反的心。

删掉帝王仁政致词,也是要告诉万民:你不要对帝王有诸多要求,不管帝王如何,臣民都必须服从。朱元璋不让人抨击商纣王,他本人也不喜欢商纣王,但他却依然想告诉自己的臣民们:就算帝王像商纣王那样残暴、荒淫,但是,作为臣民也不能批评,更不能推翻其统治。

其实,中国的历代君王都跟朱元璋一样,看到孟子的言论气就不打一处来。但是,之前却没有皇帝想过要给孔孟思想“减肥瘦身”的,因为,毕竟孔孟之道那是中华流传上千年的核心思想,一般人哪敢撼动。

朱元璋却不同,他本就是孑然一身的,赤手空拳打天下的他,眼里没有什么至高无上,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非说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在他看来,自己打下的天下,那天下就是自己的,他的话就是真理,他的命令,万民就要服从。

朱元璋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勃然大怒,说:孟子若活着必死无疑

所以,至于孔孟思想,对自己的统治有利,他就留下,对自己统治起不到好作用的,那么,他就删掉。虽然,这在别人看来是大逆不道之举,但是,在朱元璋眼中,却完全符合逻辑,算是一种非常正确的选择。

参考资料:

【《明史》、《孟子节文》、《离娄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