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组合作应用于小情境德育的新路径分析

 小脚丫6565 2019-09-05

在我国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的今天,新课程改革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初中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德育工作。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已是教育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并呈现继续推进的态势,多年来学者将研究目光放在其“平民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研究上,对其“爱的教育思想”挖掘并不深。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教育界越来越关注教育的人文性。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情境德育思想,在初中德育工作开展中,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模式的优势,提升德育效果。因此,加强对小组合作用于小情境德育新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合作运用于初中德育课堂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初中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在兴趣、智力、体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初中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将小组合作模式运用到德育课堂中,会让学生兴趣大增,对提高整体德育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之中学生进行合作、分工,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整理、记录,提升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初中生文化修养都需要提升,通过分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补,能互帮互助,促进学生积累更多的德育知识。

2.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以往初中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讲台上进行知识的演讲,而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加上很多德育知识点陈旧,课堂氛围十分枯燥,对学生学习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这种单方面输出的教学方式,影响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对学生掌握德育知识不利。引入小组合作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创造一个个的德育小情境,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良好沟通。德育知识与初中传统课程教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分组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形成更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知识,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小组合作应用于小情境德育的具体体现

1.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我品格的构建

所谓的自我品格,指的是人的品质、性格以及道德。每个人都应具有随和、宽容、平易近人的良好性格,同时具有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道德品质,才符合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人才的需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品格的构建,正是小组合作实践中重要的德育功能体现。具体来说,通过小组合作,可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爱护自然、团结友爱、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独立自强、公正公平、正义仁爱、严于律己的行为习惯,发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突出德育功能。

根据新课程改革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自我品格构建主要体现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方面。要求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形成勤俭质朴、节约环保的意识与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行。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掌握搜集、整理与运用信息的正确方法,并学会在复杂生活中形成多元化价值观念,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知识层面,须引导学生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班集体、我与学校、我与社会以及我与国家之间多元化、多维度的联系,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基本国情,形成自我发展的构想。

自我品格构建具有多维性,不仅体现在内容方面,更体现在形式中。小组合作在情境德育中的运用,通过小组机制实现对学生的激励、约束,提升生生互动,小组成员之间正能量传递与相互影响,实践活动灵活性更强,有利于学生自我品格构建。例如,在植树节公益活动中,为了保证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植树节活动方案,然后进行评比。通过这种设计,将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学会思考,触动学生的内心。以小组相互交流作为一种情境,运用德育方式化解学生之间的争论与矛盾,让学生亲身体验,更能凸显德育效果。


2.通过小组合作方式促进组内公德构建

实施小组合作模式的过程中,在小组内会形成小范围的“小公德”,要求所有小组成员都能够遵守组内约定即为公德,具体包括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礼貌、热爱集体、积极参与。小学合作是实现互动德育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德育形式。另外,合作小组中自我约定的小公德是互动德育要求,也是小组内成员成长、学习、实践等的文明公约,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让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够感受到集体小公德的约束力,让合作小组成为学生品德提升、学习进步的共同体,基于合作小组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小组合作德育工作形成德育小情境,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新途径。

德育小情境创设,体现在合作小组中实施承包制度,小组长就是承包人。组长需要对学习小组日常生活、学习负责,监督组员纪律、学习、活动等情况,对小组成员表现进行密切关注。要求小组长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打破传统大班授课模式中统一教学的方式,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具有自己的责任,在德育小情境中成长。

另外,德育小情境创设实施中,采用小组积分制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考核。每个班级中设置值日班长,每天根据量化考核表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扣分、加分,每天进行总结,每周进行考核,每月进行评比,每学期进行表彰。量化考核分数主要是根据学习小组中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而得的,每个成员分数总和构成了小组总分。小组积分主要是根据组内小公德事先预定的内容,从具体几个方面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计量评分,对表现优秀的小组,需要在班级中进行表扬,且让小组自己推选出表现最佳的学员,形成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良好局面,促进每一个学生德行操守的形成。

3.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公德构建

一般意义上,社会公德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重大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中,遵守国家提倡的道德规范要求,遵纪守法、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等;二是在社会日常生活、学习等公共活动中,必须维护公共权益、遵守公共秩序,服从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守则。具体包括乐于助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平易近人、谦和守约。这也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动力。作为一名初中生,须从根本做起,为今后走入社会奠定基础。而教师则需要以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引导,从思想层面让学生学习构建社会大公德理念,做一名具有社会公德心的良好公民。

作为教师,必须能够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另外,教师必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能力。通过以小组合作形式形成的道德小情境,积极开展相关的社会公德实践活动。例如,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奉献、比学习、比劳动等“文明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将其作为小组道德评比中重要的评分依据。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有效地激励学生,让其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另外,在学校中,可以开展如“文明交通志愿者行动”等的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利用学习之余走向社会,向群众宣传交通规则,改变陋习等,增强自身交通法规意识。


小组合作运用于小情境德育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在新时期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创设德育情境应该避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要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才能帮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德育实效性。

其次,必须促进教师能力提升,才能增强情境德育功能。教师需要能够抓住初中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组合作运用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构建小情境,指导学生正确地开展实践活动。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组织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工作。

最后,教师应该进行文化渗透,德育的熏陶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初中生的知识脉络和各种观念正处于形成期,而文化对初中生的思想、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具有较大的影响,需要教师创设文化与德育兼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文化洗礼的同时,心灵也得到沐浴。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德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不但要提倡创新教育理念,运用科学技术完善教育,更应该审视和深读相关理论和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德育领域的研究颇为深入,提出了很多著名的德育教育思想,这些经受时间检验的教育思想不但内容丰富,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他的教育理念下将小组合作引入德育小情境当中,能帮助学生在小情境中提升自我,也能促进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