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考的这么差,我怎么有脸去参加家长会!” “没考上吧!就知道你不行。” “理的什么发型?这么难看...” “我怎么生了你个不争气的东西!” 看到这些话,父母是否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的确,我们很多家长,总是会在有意无意间,给孩子递上差评... 这些差评,无疑会深深伤害孩子的心,甚至毁了孩子。 而我们有不少孩子,都处在父母这种连续的指责与差评之中... 这些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他们甚至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父母的语言暴力所带来的阴影。 1 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活得太累 前段时间,大麦看到了一个视频,觉得既好笑又好气。 视频里,小姑娘一脸严肃的问爸爸: “爸爸你有一个缺点,就是老是让别人不开心,你能改掉吗?” 面对孩子的请求,爸爸无情地拒绝了:“不能!”。 爸爸还说:“其实我是为了你们好,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所以小孩子也好老婆也好,不能让她感觉很开心。 因为外面的世界不会这样子(妥协),所以现在要经常让你不开心,这样你长大了碰到坏人,就不容易崩溃了,所以这是不是为了你们好呀?” 听到这里,女儿委屈的哭诉着,表达着不认同: “小孩要是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小姑娘反驳道。 其实很多人,都会认可这位父亲的做法:不让孩子做温室里的花朵,而是注重对孩子抗挫能力的培养,这是对的。 但是,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过于严格的要求孩子,只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带给孩子的,只能是痛苦的深渊,而不是你想要的孩子的不断进步。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们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很正常的。 但是,如果你经常对孩子做出差评,不仅起不到激励孩子进步的作用;毫无疑问,还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态度。 可以想象,那些遭受父母差评、永远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心里该有多苦、多委屈,活得该有多累! 2 “差评师”父母,会摧毁孩子 2016年高考结束后,考生小斯(化名)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告别”书中,他说:“从未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他总结道: (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打:吃饭打嗝、夹菜姿势不对、想喝牛奶等... 因为父亲小时候很苦,所以理所当然的认为让他吃苦是为了他好。 小斯当然很不认同这种方式。 他认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太过可笑。有次吃饭时,他说菜是苦的,父亲就说不苦从哪里来,然后摆出一副说教的样子,让人十分反感。 小斯学习成绩很好,但考的再好也得不到父母的表扬。 他的父母,总是对他采取打压式的教育,认为他下次还可以考的更好。 于是,他考了98分,还是被骂;考到全校73名,也被妈妈嘲讽;好不容易得到父亲承诺,说拿到一等奖就给他买电脑,最后也不了了之。 有时候父亲问他英语听懂没,他如果回答懂了,父亲就会批评他:“不要骄傲自满,半灌水响叮当。” 他如果回答没有懂,父亲也会批评他:“那你这一学期学了些啥子麻批。” 在父亲的打压下,小斯非常自卑。他认为自己个子矮,穿的衣服不好,像个土包子。 他变得越来越自闭,觉得自己除了成绩哪里都不好,活的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他在遗书里写道: 这封遗书不是写给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们的思维角度和立场,我也跟他们说不清。 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 多么可悲!多么令人触目惊心! 另外一个事例: 一位老艺术家,对女儿极尽严苛,后来女儿到美国读博,她去美国看女儿,不知怎的就吵起来了。 女儿问:“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 她回了句:“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么?” 女儿一听,翻身跳下阳台,彻底告别了母亲。 孩子轻生的念头,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压抑许久之下的无奈爆发。 无论是小斯,还是留美博士,他们在父母近乎窒息式的教育中,活得太压抑了。 在长期的苦闷情绪,得不到排解之下,我们的孩子,最终选择了悲剧后果。 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我们很多父母,总是认为,打压孩子,就是为了他好;孰知,孩子真正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肯定与赞扬啊! 3 父母眼里的骄傲,长大后会更优秀 每个孩子,都希望成为父母的骄傲! 在真人秀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中,曾有这样一个片段: 节目组在上海某高中,进行了一项关于孩子“起跑线”的测试: 他们把高三学生组织到操场上,提出了6个问题:如果是,往前走6步;如果不是,就原地不动。 全部回答完毕后,大家再根据自己的位置奔跑,争夺名次。 前五个问题分别是: ❶父母双方是否都接受过大学教育? ❷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家教? ❸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一门特长? ❹父母是否带你出国旅行? ❺父母是否承诺过让你出国留学? ![]() 五个问题提问完毕后,一些家境贫寒,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仍然站在原地,起跑线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 最后一个问题,是:“父母是否以你为骄傲,并且经常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 如此简单的问题,让在场的很多人都沉默了。 试问有多少父母,会想到,你对孩子的夸耀与表扬,竟然成为了孩子跑赢他人的起跑线! 高三学子们比完后,“极限男人帮”也经历了同样的测试:6个问题之后,有3个人还停留在原地。 但罗志祥和孙红雷,却因为最后一个问题——“父母的赞赏”,向前走了6步。 罗志祥和孙红雷,出身都不算太好,起步低,但是父母的肯定与鼓励,让他们充满了自信与勇气,并通过一步一步地努力与奋斗,获得了成功。 因此,有网友在看了视频后留言说:如果你的父母经常打压你,请往后退6步! 是啊,有多少优秀孩子,毁在了父母的打压之下; 而反过来,把孩子当成自己骄傲的父母,足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长大后变得更优秀! 4 拒绝“差评”,学会为孩子鼓掌 在豆瓣上,有一个反父母小组(Anti parents)。 孩子们在这里聚集,他们宣称:“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的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 原来,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父母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 在小组中,孩子们分享了父母是如何伤害他们的。 其中,就有一个典型事例——父母总是百般挑剔,不懂得夸赞孩子。 孩子明明很优秀,各方面做得都很好,是别人眼中艳羡的人,但在父母的眼里,哪哪都不好,简直让孩子苦不堪言。 虽然孩子们的做法,可能不被父母们所认可。但是,这个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孩子渴望被父母肯定。 因此,父母们必须意识到:拒绝做“差评师”,要学会为孩子鼓掌! ▣通过表扬发掘孩子潜能和优势。 著有《终身成长》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只有适度表扬才能激发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需要父母的关怀、鼓励与赞扬。 据调查,一个经常被父母肯定与鼓励的孩子,他的潜能开发会比正常孩子高50%! ▣正视孩子的失败,不对孩子期望过高。 孩子害怕失败,往往和父母的态度有关。 如果父母只想孩子赢不想孩子输,喜欢在孩子失败时冷嘲热讽,孩子就会变得不自信,不敢去积极尝试。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总是在孩子失败时,难以接受,那么孩子就会有太大的压力,反而会阻碍他的成长。 所以,面对孩子的表现,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苛求孩子。 ▣要对孩子充满信心。 心理学家乔伊斯·布拉泽斯说: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 好的亲子关系,是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彼此理解。 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时,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发展。 当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时,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成长也会越来越顺利。 所以,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给予孩子肯定,是孩子进步最坚实的依靠。 ▣夸奖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当孩子努力了,哪怕没有进步,适当的夸奖也能让孩子恢复自信,更有勇气去面对。 我们可以多多夸奖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孩子的成就和天赋。 比如: 这次语文考试你的字写的比以前更工整了,作文也写的比之前更好,妈妈为你的进步高兴。 而不是夸奖孩子的成就:这次语文考了前三名,真棒。 父母,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但我们也要注意爱孩子的方式。 别当孩子的“差评师”,别让孩子的天性,毁灭在父母的打压与贬低之中。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应该是对孩子的包容与赞扬。 若你时常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坦然的面对孩子的失败和缺点,孩子才会更有动力,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从而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最后,愿每位家长,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
|
来自: binghe1800 > 《瑞瑞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