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村镇|永泰大樟溪上的摆渡人!

 柏涂hyzvi9113s 2019-09-05

永泰县嵩口镇,被大樟溪三面环绕,水运发达。伴水而居的小镇,每一天都从摇橹声中醒来。古老的渡口迎来送往数百年,在竹篙声中,衍生出一片繁华。

在大桥没有建成以前,古镇的人们往来两岸全靠渡船。古时候的嵩口设有官渡,百姓可以交纳一定费用过河。
明末清初,随着古镇的繁荣,过河人越发多起来。这时候,有人动起了心眼儿,在水两岸私设渡口,哄抬价格,百姓从此过河难。

有些付不起渡钱的村民便冒险涉水过河,那日恰逢大樟溪上游连日暴雨,水流湍急,村民不幸溺亡。
这一切都被一位名叫毛羽丰的人瞧在了眼里,他十分难过。回家后就与家人商量,捐出自家的五十亩土地作为义田,买来渡船,并招募诚实可靠的船夫,用义田所得的收益付工钱,免费渡村民过河。

有别于当时以盈利为目的私渡,毛羽丰的这种义举被民间百姓称作义渡。后来这事儿传到官府,官府也很痛快,立马为毛羽丰立了一块碑,并在碑上刻了告示:这个码头不允许再出现私渡!见一个举报一个,报一个办一个!

其实,得到官府的认可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嵩口百姓的尊崇。打那以后,义渡就在大樟溪两岸蔚然成风。许多大户人家纷纷效仿,尽自己所能捐出田地,买船养渡,帮助百姓渡河。

在嵩口的古渡口处,至今还保留着一块立于清宣统年间的石碑,上面详细记载着当年义渡的规矩:凡行旅过渡,无论外府县,概不准索取渡钱分文。
但对一些情况也是可以收一些费用的,比如说办喜事的人,收点费用沾沾喜气;比如不差钱的生意人,也可以适当收点。“有所取,有所不取”是义渡的行为准则。如今,随着大桥的修建,人们有了更加方便的出行方式,但在嵩口周围的一些村落,依然还保留着义渡的传统。

七年前,义渡的竹蒿交到了阿钊手中,过渡的人只要一声招呼,他就会划船来接。每天往返几十趟,晨昏日落,风雨不歇,一天天,一年年……

但是大樟溪上的桥越建越多,阿钊有些失落,他不知道,这一船、一篙、一人的义渡还能坚持多久……

来源:记住乡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