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沈先生爱吃却懒得动,经常吃完就躺着看电视。最近,一吃饭就咽不下还总打嗝。去医院一查是食管裂孔疝,胃“消失”了!好端端的胃怎么会消失不见?它跑到哪里去了?事发前又有哪些迹象可循?请专家给我们好好分析一下~ 本期电视专家:
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个类似“天花板”的分隔,叫膈肌。膈肌上有一个裂孔叫食管裂孔,食管穿过膈肌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相连。 
正常情况下食管裂孔刚好可容纳食管通过。但由于腹腔内压力大于胸腔,当食管裂孔过大时,压力差会将胃的一小部分“挤入”胸腔内,就称为“食管裂孔疝”。  较小的食管裂孔疝患者早期有的没有症状,或者只有进食后出现饱胀、胸闷等轻微不适感,多可自行缓解。随着病程的延长,疝逐渐增大后会引起较明显的胃食管反流表现: 典型的胃酸反流至食管症状有“烧心、反酸、嗳气、胸痛、吐酸水”等表现;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哮喘及吸入性肺炎等症状。而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症状之一便是“边吃饭边打嗝”。人在吃饭的同时会吞咽空气,如果食物不能顺利咽下,水和食物之间就会发出声音,这便是打嗝。普通人在吃饱饭后也可能打嗝,但是一边吃饭一边打嗝,声音还响,这可能就与胃“消失”相关。 当疝囊较大压迫心肺、纵隔,可以产生气急、心悸、咳嗽、发绀等症状。压迫食管时可感觉在胸骨后有食管停滞或吞咽困难。● 出血:裂孔疝有时可出血,主要是食管炎和疝囊炎所致,多为慢性少量渗血,可致贫血。● 反流性食管狭窄:在有反流症状病人中,少数发生器质性狭窄,以致出现吞咽困难,吞咽疼痛,食后呕吐等症状。● 疝囊嵌顿:一般见于食管旁疝。裂孔疝病人如突然剧烈上腹痛伴呕吐,完全不能吞咽或同时发生大出血,提示发生急性嵌顿。 腹型肥胖:沈先生看上去人高马大,特别是那“将军肚”又大又圆,属于腹型肥胖。随着年龄增加,中老年人肚子上的肌肉组织变薄了,油脂堆积,这就可能导致腹腔压力增高,挤走胃,导致胃“消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腹型肥胖患者的增加,胃“消失”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而这一病变可能诱发多种疾病,甚至是癌症。食管裂孔疝的发病率在50岁以上的年纪人,约是60%,而且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代谢变差,腹部肥胖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胃部肌肉松弛,容易造成“器官搬家”。 除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胃“消失”还会引起食管癌前病变。也许起初只是胃酸反流到食管,但长期如此往复,就容易造成食管黏膜被腐蚀,发生溃疡,一步步进展成食管癌。
食管裂孔疝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生活中哪些情况可能诱发这一疾病? 吃饭要细嚼慢咽:一可控制食量,二可减少粗糙的食物擦伤食管黏膜。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每次用餐时间45分钟以上。

不要暴饮暴食:胃体积增大,胃内压力增高,胃内容物就容易反流到食管腔内引起烧心,胃疝入食管裂孔之上便有胃胀或痛的感觉。 选好食物品种:太甜、太油腻、太辣、太黏和难消化的食物要少吃,粥食易引起反酸,所以喝粥也要有个度。徐大厨教您一道“少油版油焖茄子”,油量减半,美味依旧如初,吃得健康的同时,也能降低胃“消失”风险!快来学学吧~ 食材:茄条、生粉、蒜瓣、姜末
神秘调味料:柠檬草、鱼露
餐后注意坐姿:腹型肥胖人群肚子里油多,如果长期晚饭过饱或喝酒后平卧,会给膈肌过大的压力,从而引起胃“消失”。因此建议餐后不宜坐在低矮的沙发上,尽量使胸腹部舒展,保持食管在上面胃在下面。
睡觉支起上半身:对于老年人而言,枕头过低可能增加胃“消失”风险。晚饭吃得多,睡觉平躺时胃酸反流,可以会引起严重咳嗽,甚至咳醒、憋醒。建议把床头抬高15-20cm,用多个枕头把整个上半身支起,使上半身与床呈30度夹角,有助于避免食管裂孔疝。
随着年龄增大,很多退休族都有“游泳圈”和“将军肚”,穿裤子时腰带系得太紧,或是爱美的阿姨妈妈为了凸显好身材,喜欢穿紧身衣、塑型衣,这都会加大对胃的压力,容易引发胃食管反流。

很多退休族都有便秘的困扰,而排便时也会使腹压瞬间增加,从而诱发食管裂孔疝。而有两个方法,可以有助于顺利排便,改善便秘:
与马桶相比,蹲坑时直肠末端的角度更有利于粪便排出。巧用“排便容易凳”,用马桶模拟蹲坑,辅助排便。据调查,马桶高度几乎都在42cm左右。如果上身保持竖直,矮凳高度30cm为宜;也可选择12~15cm的矮凳,排便时将身体前倾30°~45°,让躯干与大腿之间形成35°左右的夹角。 经常便秘的人不妨试试“摇头摆尾排气操”,有助于缓解肠道不通畅,改善便秘。 方法:跪在一叠较高的被子前,肚子接触被子,膝盖和手肘贴着床面,呈膝胸位,并不停扭动身体1~2分钟,有便意即可。饱食后不宜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