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的村名有什么来历? 伊川古时是洛阳的南大门,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伊阙关、大谷关等有古都咽喉之称。万安山、娘娘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白沙、鸣皋、白元地处要塞,战时必有重兵把守。 府店 原名孟家村,后洛阳为河南府,南来北往官员、客商多在此地住店,故名府店。后分为南府店、北府店、西场三个行政村。 古城寨 原名“伊阙城”,周郝王曾到此避债,后城废建寨,取名古城寨。 窑湾 原名“回家屯?,后村中一人在朝做官被抄,村人为免受株连,根据地理实体,改村名为窑湾。 瓦北 周郝王驻伊阙时,曾在此沟内建许多砖瓦窑,因该村位于沟北,故名瓦北。 三龙口 该村位于六尺岭、七尺岭和马鞍山岭交界处,当地人称三条岭为三条龙,取村名为三龙口。 西仓 原名“古孟家川”,清顺治年间,府店一杨姓财主建仓于此,因仓位于府店西,故名“西仓”。杨财主家败,看仓人丁在此定居,仍沿用“西仓”之名。 浥涧 村南有一溪,名“浥涧”,后人以此取村名。 窑底 早年居民多居窑洞,大路从窑顶通过,因窑在大路之下,故取名窑底。 大庄 明朝时,有两兄弟由洪洞县迁此,分居两地,垦荒种田,年久人财两旺,建庄安居。因大哥居此庄,故取名大庄。 槐树街 旱年,村头古槐参天,故名槐树街。 马营 元末,朱元建起义军的一个马队曾在此扎。后人定居于此,取名“马营”。 梁村沟 元末朱元章起义军在此沟内储粮,取名粮存沟。后梁姓迁此,改名梁村沟。 西窑 古时,双庙村人常到此地做活,因离家较远,就挖窑作休息用,后成村庄。因在双庙西,故名西窑。 黑羊 古时村南建一座牛王庙。人们到此烧香,发现庙前一黑色石羊。为纪念此事,取村名为黑羊。 楼子头 村东原有一块石头,逢雨露出,人称露出头,后成村庄,演为楼子头。 中溪 很早以前有中费、西费、东费3个自然村,后3村合并,取名中费。村民洗涤方便,又把村西沟中泉水引入村内,穿街而过。从此,村民便改中费为中溪。 坡根 伊水泛滥,大元东村被淹,部分人迁此,因村址紧靠西坡,故名坡根。 元东 很早以前,村西有一寺院,人们在寺院东边定居,故称元东。 小元东 该村原名上园,后遭水灾迁居现址,取名新元东。因与元东村对比,地小人少,遂又更名小元东。 中章屯 古时,一位姓章的将军在此屯兵三处,后形成三个村落,统称章屯。该村居中,故名中章屯。 旧寨 此地原系鸣皋街一蒋姓人家的避暑之地,因社会动乱,人们到此寨避难,故为救寨,后演为旧寨。 老庄 原址靠近伊河,因遭水灾,迁到火龙岗,又因岗上缺水,复返原址,故称老庄。 底科 该村土地原属一家富户所有,庄上其它人家均佃户,故名庄客,后演变为庄科。 路庙 明洪武年间路氏先人由洪洞县迁此,为纪念祖先,后人在此盖一座祠庙,称路家祠庙,后演为路庙。 渠旺 光绪三年,永昌渠主渠从该村通过,人们期望渠水旺盛、故定名为渠旺。 燕王城寨 该村为晋时燕人慕容氏所建,故称燕王城寨。 双头 光绪年间,兴修“永昌”、“仁和”二渠,渠首均在该村北面,故名“双渠头,简称双头。 富留店 古时该村有几家开饭馆的,他们只卖饭,不留客人住宿,有人问为不留客人住宿,回答说等将来富裕时,再留客住店。从此,得名富留店。 常峪堡 据传该村早年东西长、前北窄,村子东面有坡,村面有沟,沟里溪水涓涓,人称常峪里。后洪水冲了村子的西半部,人们就集中居住,打起了围墙,从此改称常峪堡。 土门 很早以前,龙风岭从娘娘山绵延至村西。南来北往的人路经此处,总要翻岭越沟,后为通行方便,人们在岭腰凿洞,因是土洞,故名土门。 吴起岭 战国时,吴起曾在村西岭上与敌交战,故名吴起岭。 夏宝 1956年该村村志载,上古时龙门山南一片汪洋,少数人散居于村东虎头山上,后夏禹凿开龙门,水归正道,这里显出肥田沃土,农人视为珍宝,为纪念夏禹,取名为夏宝。 增花营 古代该村人王选在朝居官,皇帝赠给他一朵花,作为纪念,取村名为赠花营,后改为增花营。 金呼沱 古时常年干早,人们期望雨露之泽,以吉音取村名金呼沱。 拉马店 王莽撵刘秀到此处,发现剑掉在路上,于是拉马回去找剑,后为拉马店。 丁流 村北有河自东向西流,主要街道是自南向北,与河成丁字形,故名丁流。 后窑 古时,此地有一“百雀寺”,寺前有一大窑洞,该村地处窑后,故名后窑。 东草店 古时一刘姓人家,在路旁开一小店,某官人路过,见杂草丛生,称为草店。后形成两村,因该村居东,故称东草店。 南衙 元代,有一万户侯的衙门设此,当时称南衙,后成村庄,明仍称南衙。清称古南衙,后复称南衙。 下天院 天王坟附近有三个自然村,同称天王院,因该村居下,故称下天王院,后人简称下天院。 省庄 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家,主人生活俭朴,一月内就省下一装粮食,故名省装,后演变为省庄。 下磨 古时湮河下游有上、下两盘水磨,供湮阳城中后民食面用。后城废,人们迁住下水磨,故名下磨。 朱岭 后梁王朱温墓在此北边岭上,故名朱家岭,简称朱岭。 东村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人迁此,住大路东西两侧,因口音不一,当地群众称路东村庄为东蛮子营,路西村庄为西蛮子营,后演化为东村和西村。 上元 这里原有上、下两瓦盆窑,分别叫上窑场沟、下窑场沟,后形成两个自然村,分别叫上窑、下窑,该村居上故名上窑,后演变为上元。 马回营 唐高祖李渊途经此地,探知伊河水大难过,拨马而回,在此安营扎寨,故名马回营。 四合头 古时叫和合寨,因世乱,和合寨、赵家街、小庄料、宋坟洼四村和义聚居;后定名四合头。 姬磨 周赧王在古城避债时,在白洚河入伊河口处,建水磨一处,因周本姬姓,故名姬磨。 乐志沟 西汉末年,刘秀同王莽在水寨一带作战,得胜后,刘骑回娘娘山上据点,行至该村骡生了驹,故取名“骡子沟”。后人觉得不雅,遂改乐志沟。 寻马沟 王莽撵刘秀,刘秀的马丢了,在此沟寻马,故名寻马沟。 老虎洼 古时,村民在此洼中打死一只老虎,故取村名老虎洼。 老君堂 明洪武年间,杜姓始祖从洪洞县迁来,定村名为杜家湾。明万历年间,杜正国在此挖煤,修建一座老君堂,故改村名为老君堂。 吉章 西汉末年,王莽与刘秀交战,刘秀过此,全村鸡鸣。刘秀称此村为鸡鸣彰彩村,后演化为吉章。 杨楼 杨姓居多,又住在半坡腰多层窑洞内,相似楼房,故名杨楼。 烟涧 建村时两条小河分别从村东、村西流过,周围多树,每天早上烟雾缭绕,故名烟云涧,后演化为烟涧。 张绵 宋时,宰相张齐贤为避乱,曾隐居在这条沟里,后成村庄,因沟绵延不断,故名张绵。 遵王 村西南有龙王庙,庙角有一个龙嘴泉,故名嘴王,后演化为遵王。 苑庄 当地一富户曾在此建立专门养鹅的林苑,取名鹅苑,后成村庄,定名为苑庄。 白土窑 村岭上出产浆衣服的白土,过去村里人常有开白土窑的,后取村名白土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