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在山上野餐后,写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后7字是至理名言

 acerbookstore 2019-09-06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等领域均取得了很高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要比苏诗和苏文大得多。不仅改变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还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思想境界。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不仅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也有利于后人建立起正确而有益的人生观。最典型的便是苏轼明知人生如梦,但从不否定自己的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词《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便体现了苏轼的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当时苏轼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在山上野餐后作此词以示纪念。词的最后七字,人间有味是清欢,便集中体现了苏轼的豁达乐观,是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首先,这首词的上片主要铺叙了苏轼游南山时沿途的自然景象。第一句“细雨斜风作晓寒”,写得是清晨的景象。它的意思是说,苏轼游南山的时间,是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的残冬清晨。正常来说,此时应该是“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但苏轼却只是说“作晓寒”,大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词境。

第二句“淡烟疏柳媚晴滩”,写得则是向午的景象。意思是说,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得初晴后的沙滩更加的妩媚。一个“媚”字,便说明了苏轼此次游山的心情是喜悦的。细雨斜风后,淡烟疏柳间,苏轼看到了残冬岁暮中萌发的春意,这既是物象的新机,也是苏轼逸怀浩气的表现。

第三句“入淮清洛渐漫漫”,即洛涧入淮后水势一片茫茫。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它距苏轼所在的泗州并不近,非目力能及。所以苏轼在这里是以虚摹的笔法,由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洛涧,当它汇入淮河后便变得浑浑沌沌一片茫茫了。

然后,词的下片着重描写了苏轼在山上野餐时欢快心情。“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意思是说,乳色鲜白的好茶,配上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雪沫乳花,是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蓼茸蒿笋,是立春的应时节物。从这两句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苏轼野餐时的欢快。

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则紧承前面两句,意思是说,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呀。寥寥七字,却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它既可以指苏轼此次清淡的野餐是令人欢愉的,也可以指人生中的欢愉就是清淡。这种清淡,是苏轼历经人生坎坷,饱受世态炎凉后,得出的至理名言。它所凸显的是苏轼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综观苏轼的这首词,无疑最后七个字:人间有味是清欢,是整首词的核心。它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给予我们欢愉的那些事,不正是同苏轼的野餐一样,细微而平常吗?可以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也可以是一句关心的话语。总的来说,它是至理名言,读后能让人豁然开朗。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