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1、只要是求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注意应用题中如果有“大约”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0÷5 = 60) 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不一定就有0。(如:105÷5 = 21)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除法验算:→用乘法 ① 没余数:商×除数=被除数; ② 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 验算时别忘了加余数,横式上结果要写准。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不能做除数 第二单元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第三单元 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三 )位数,也可能是( 四 )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3、口算:15×200= ?(方法: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0,注意添几个0。) 4、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5、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6、凡是问 “够不够” ,“能不能” 等的题,都要三大步: 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在进行等量交换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已知条件,掌握已知条件中的数量关系,在进行交换。 加数+加数=和 加数=和-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除数=商…… 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因数×因数=积 因数=积÷因数 第四单元 我家买新房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 背熟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边长 4、面积单位 :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不一定是正方形。)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 )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5、 ①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 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但米和千米进率是1000 ③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但平方米和公顷进率是10000 6、常用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的数(进率100) 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的数÷进率(进率100) 7、公顷、平方千米 ①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计算土地面积常用的单位是:平方米、公顷。 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 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边长时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也叫1平方公里。 ②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注 意: (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大小。 例如:16平方米和16米是无法比较大小的(如变长是4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 长度单位有: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 第五单元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 一、年和月 1、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2、 一年中有7个大月,分别是: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每月31天; 一年中有4个小月,分别是: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每月30天 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熟记:月份天数歌谣或拳头记忆法 (同一年)7月和8月是连续的大月。一个星期有7天,每个月至少有4个星期日,最多有5个星期日。 日期每加7天,星期几都是相同的。例如,6月1日是星期三,那么6月8日还是星期三,6月15日也是星期三。 3、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一个星期有7天,平年全年365天,合( )个星期零( )天。(平年天数:31×7+30×4+28=365) 365÷7=52(个)……1(天) 闰年全年366天,合( )个星期零( )天。 (31×7+30×4+29=366) 366÷7=52(个)……2(天) 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平年全年有365天。 2月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闰年全年有366天。 思考:平年闰年的三个特征。 闰年:全年366天,二月有29天,整百年份要是400的倍数,非整百年份是4的倍数 4、一年有四个季度,四个季节,季节和季度不相同要注意区分。 第一季度是:一月、二月、三月;平年第一季度有( )天, 闰年第一季度有( )天; 第二季度是:四月、五月、六月;有( )天; 第三季度是:七月、八月、九月;有( )天; 第四季度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 )天。 提示:季度和季节的划分不一样。(如:第一季度并不是春季) 练习题 1、1年=( )月 大月( )天有( )月;小月( ),有( )月 2、平年全年( )天,平年2月( ) 日 闰年全年( )天, 闰年2月( ) 日 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平年÷4 有余数 (整百年÷有余数的是平年) 闰年÷4 没有余数 整百年÷400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3、一年有( )季度,每3 个月一个季度。 第一季度是( )月, (平年31+28+31=90日)(闰年31+29+31=91日) 第二季度是( )月,(30+31+30=91日) 第三季度是( )月,( )日 第四季度是( )月,( )日 4、一个星期有( )天, 天数÷7=星期数 5、一年可以分成( )半年和( )半年,上半年有( )月,是( )日;下半年有( )月,是( )日;(上半年就是前六个月。) 二、日—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 1、1日=( )小时,时针在钟表上走两圈(第一圈从夜里12时(0时)到中午12时;第二圈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第二天的0时)。);走完第一圈过了12时,就是13时,14时15时……24时一天结束(同时是第二天的开始也叫0时) 2、在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要注意先弄清楚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将两个时刻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然后相减所得的差就是经过的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经过(间隔)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间隔)时间 第六单元 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来表示,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右面,用圆点隔开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分数与小数的转换) 2、小数的数位:小数点的左边是它的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转换率: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分=0.1角=0.01元 1厘米=0.1分米=0.01米 3.小数大小的比较: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记住在得数中点上小数点。 第七单元 小教练——统计 (一)简单的数据分析 常见的有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统计图中的一格可以代表1个单位,也可以代表若干个单位。(统计数据比较大时,起始格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 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前,必须弄清楚统计图中所包含的数据情况,再根据这些数据来进行分。 (二)平均数 若干数相加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叫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求平均数分为两步,首先求出若干数的和,再用所求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 计算类型 1、口算 2、列竖式计算(关于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加减) 3、乘除法估算 4、应用题中的计算也很重要。在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读准题目,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
|
来自: 风清云淡bpqx1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