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了之教育目的杂谈

 背后国文 2019-09-06


又到一年开学季,小学生们背着新书包忐忑不安地走进新学校、新的教室,大学生们拎着大包小包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老师们则在他们开学前早早做好准备,以十二分的饱满精神迎接着每一个新学生的到来。

校园里沸腾了,马路上拥挤了,人来人往,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只有老天慢条斯理摆着一张形而上的脸,日出日落,用几朵白云漠然地点缀一下蔚蓝的底色。气温也下降了,早晨也不那么热了,大家似乎也不那么烦躁了。

从父辈讲给我们的故事,想到我们自己背书包上学的情形,再想到孩子们坐高铁、乘飞机上学的情景,再看着他们慢慢走向工作岗位,心里涌出一些杂乱的思绪。

当初我们被送入学校,完全是身不由己、懵里懵懂的。一旦上学就意味着我们快乐童年的戛然而止,就意味着我们无忧无虑的日子到头了,所以我们心里是逆反的,是极不情愿的。然而没办法,读书认字是中国几千年来留下的传统,即使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把孩子送入学校是每个大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执着。

于是上学成了习惯,成了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作业,而且还要在这之余,能尽可能地帮家里干一点农活。然而上学不永远是痛苦的,寒暑假成了我们挣脱学校牢笼,恢复往日自由的两个假期。这样有着假期的调剂,年复一年也就这样过来了。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风平浪静,顺从地服从着命运的安排。

面对高考,我们往日习惯的思维被突然打断。因为这有可能是决定一生命运的一个重大关口,因为它可以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现在的命运,因为它有可能让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新世界。但是这些对于像我们这样既称不上学霸,但也不止于沦为学渣的人来说,一切是梦想,是虚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想。

有过暂时的懊悔,后悔一开始上学不该那么被动,后悔上学时一直没有理想、信念和目标,后悔到了高中阶段依然闲云野鹤,我行我素,还后悔老天没有赏赐我一个聪明无比的脑袋。然而后悔没有药,一切的苦果只有自己吞。

高考让我们意识到所有的行为都有其目的,都有其指向。就像我们一进入学校时,父辈们可能没想让我们考个大学,他们只是简单地想让我们认识一些字,能知道一些算术。但我们一直在求学的过程中,甚至在高中阶段依然没有目标,没有弄明白这么多年的求学的目的,没有清楚自己上学真正想要得到什么,以至于自己浑浑噩噩把十几年学校光阴给虚度了。

可以说当时的我们是极不成熟的,虽说受当时环境和观念的影响较大,但不成熟却是我们真实的标签。按说有过前车之鉴,到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应该早早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确立奋斗目标,可是真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未免还是延续了我们的老路,沿袭了一直以来固有的模式。

在对待他们的教育上,我们采用最宽松的政策,对他的学习成绩根本没有什么要求。我不知道当时我是受了什么思想影响,反正我考虑的是给最快乐的童年,让他在上学时没有任何的顾虑,没有任何的压力,简单生活快乐成长。过了快乐的童年,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习惯使然,一下子又让他多了快乐的少年和青年。

在几个重要节点,小升初时摇号,听天由命,没有摇到,后来通过考试才成功进入。中考时我没有任何行动,依然听天由命。还好,因为他各科比较平均,没有什么特别突出也没有什么太差的科目,有些幸运地进了区重点高中。高考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目标就定在二本线,所以他也没什么压力,如愿达线。

一路下来,我们没有在他的学习上给予特别的关心或特别地严格,课也补,作业也买,基本是顺其自然。有过一次严厉的批评是他上初中时用手机抄别人作业,我愤而把他手机砸了并指责了他,因为我觉得抄作业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其它,我们只在生活上给予他尽心尽力的关照,就没有再有过多的关心了。

再反过来看他自己,完全是延续了我们过去的做法。被动上学,被动考试,被动升级,被动地接受着一切,就连填报高考志愿都是随心所欲,没什么梦想的学校,也没什么梦想的专业,随遇而安,随波逐流。

我不知道这样到底对不对,好像我的做法与社会上主流的做法格格不入。前段时间看热播剧《小团圆》,我没有其它的感触,给我感触最大的是,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重点学校对学习的抓紧程度,比我们县城要高好几倍。我一下子明白了我们考个清华、北大,简直是凤毛麟角,难于上青天,可是对他们来说,好像就是儿戏,信手拈来。

显然我的做法肯定有偏颇的地方,对学生给他们施加一定的压力是无可非议的,让他们尽早树立他们的理想和目标也是完全有必要的。这些所谓的“强加”是有利于他们的,顺其自然才是最大的不负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让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进入理想的大学,成为有用的人才吗?

是的,但不仅仅是这样,这些“强加”还不够,现在有人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有完备人格的人才。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也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等等,他们对教育的目的的诠释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也为人所认同。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明确的教育的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说白了,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成长有用人才。是的,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这就是能培养完备人格的人才的教育。

然而我们自己想想,从自己上学到孩子上学,有一个方面的教育是欠缺的,那就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小学没有,中学没有,大学也没有,所以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不可谓不高,专业知识不可谓不高,专项技能不可谓不高,然而人品不高,心理承受能力不高。没有是非的判断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决策力,没有躬身实践的执行力。人很高大但弱不禁风,人很聪颖却迟疑不决,人很机灵却眼高手低,这都是我们真实的写照。

我们看历史,实际上中国古时候的教育最注重的就是人格的教育,就是学习做人,然后才是技艺,尽可能让自己完备。我们再看今天,现在有个概念叫全人教育,全人就是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为一体的人,全人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教学目标的教育(卡尔·罗杰斯)。

全人教育不再单一注重知识或技能的教育,而是还要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可以说教育的目的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只是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一样罢了。所以无论是快乐的教育还是严格的教育,都不能忘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做人的教育,提高人品素质,增强心理能力。只有成人才能成才,成为有用之材。

在《论语·宪问篇13》中,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怎样才是全人。孔子道:“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可以说是全人了。”等了一会,又道:“现在的全人哪里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全人了。”

一个人在学习后要有智慧,要俭朴,要勇敢,要多才多艺,要有礼有节,才能称得上是全人,但一个人具备全部这些优秀的品质很难,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只能尽可能地让自己完美。如果有些方面确实很难做到,首先努力学会做人吧!在成长过程中,再学习培养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不为功利所累,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尽早让自己成熟,获得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