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心理学的缘起~~ 心理学一词起源于西方,由此,发展出心理治疗,当下各种心理治疗技术上百种,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在临床中学习和应用了西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技术七、八年的时间后,发现西方的心理学大师,大多或多或少的学习和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这引起我的一些好奇和思考。逐渐体会到学习西方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这些年,好像都还是在情绪里面看情绪,在情绪里面解决情绪,做来做去,终究不是究竟的。我把这种体会比喻成爬山,刚开始是在山脚下,心理学的学习和成长帮助我到达了山腰上,可终究未到山顶而能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怎么样可以跳出情绪之外去看情绪呢?要想做到,就需要了解到情绪的本貌是什么,又是从哪里升发出来的。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更是一个有关生命层面的视角,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到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心学”思想。 西方心理治疗的体系有些是偏向认知行为取向的,有一些偏向于情感体验取向的。当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心学思想以后,我们真正需要了解到情绪背后的机制到底是什么,情绪的那个“体”到底是什么? 所谓情绪的“体”就是“心体”,无论是佛家、道家、儒家,共同所讲的那个东西。只有接触到这个“心体”以后,才能真正的透过“心体”,看到情绪是怎么来怎么去的,而不会在情绪里面去玩游戏,而是真正的可以超越情绪,回到情绪的体里面,我们会发现那里本自拥有隽永安宁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可以安宁地去看胸膛中一切情绪的发生。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烦恼即菩提”的智慧。当我们站在生命能量的层面上去看情绪,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我们慢慢的回到了一个本心的状态,一个真我的状态,对西方心理的所讲的“真我”、“灵性”,才有了一些更深刻的体会。 西方心理学萨提亚模式有个“自我环”,最外面一环就是讲灵性,刚开始学习也是含含糊糊的,只是概念性的了解,没有办法去体会到灵性到底是什么。在开始自己修身养性数年之后,慢慢体会到灵性是什么?灵性,就是身中生生不息的那股能量,又称“生命力”,因其能感又至为敏锐,所以称“灵”。这是我们生命的本体,也是我们的心体。 心是无形的,无形需要有形来呈现,这就是“身”。所以,“身心合一,身心不二”,身和心本身就是一体的,相由心生。同时,通过“身”和“心”,我们还需要看到背后的“灵”,也就是能量,生命力,儒家成为“仁”,仁,生生不息之意。身就是物质体,心为精神体,灵为能量体,身和心统合于灵,所以,在构建的治疗体系时,需要从“身、心、灵”整体的视角去考虑,这样才能更为圆满和有效,而在这个整体性的治疗体系中,心是最为关键的,我们讲“心灵、心灵”,灵性能不能“灵”得起来,让身中的能量生生不息,而有生命力,就看心了。 三教的经典构成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其核心都在心的学问上,佛家讲“明心”,道家讲“无为”,儒家讲“中道”,皆在心上。传统文化传至今日,因其文字理解的障碍和内涵的丢失,已经不能洞悉其中处处皆有心理学的元素,我们不缺本土的心理学,并且更为至简和根本啊!如果选一个词来代表的话,四书中的《大学》里面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我们中国的本土的心理学,无论你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为本的。 修身拓展开来,分为八个纲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个讲的是内在的功夫,用的方法就是内观,因为一切烦恼皆由你的心所生,心安了,你的世界才能真正的安定下来,这是直达根本的一条解脱之路。由内在再到“身”上,也就是我们的言语行为,包括这个身体,内在的状态总需要由身显现出来,再由身到外在,与外在世界的沟通和相处,由小到大就是家、国和天下,所谓人际关系和治世之道。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非常系统又化繁为简、直达根本的心理学体系,不就是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修身心理学吗?修身心理学以“心学”为本,通过心学真正的认识我们的心体和生命的本体,从而由此慢慢的去看清楚我们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模式。当一个人真的跟他的生命的本体和心体去连接的时候,就是找到他的根了。如果从整个治疗体系来看的话,这个就是古人所说的大道至简,你只要抓住了这个“体”这个根本,其实“末”的东西就相对来讲会比较容易解决了。 修身心理学以“心学”为本,通过心学真正的认识我们的心体和生命的本体,从而由此慢慢的去看清楚我们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模式。“行心理”将会以修身心理学为基础,结合西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使之更易明了化和操作化,增强实用性和有效性,既适用于普通民众的学习,又可以运用于临床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南京市小行医院三楼 电话:025-52359595 我们在这里等你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