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要点极其内在逻辑关系_了然沙尼_新浪博客

 nangongcunfu 2020-12-23
 (2019-07-23 03:46:08)

原文地址:王阳明心学要点极其内在逻辑关系作者:倪阳博客

[转载]王阳明心学要点极其内在逻辑关系

[转载]王阳明心学要点极其内在逻辑关系

 1、心:既是一个认识论概念,也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物一元论。“天下无心外之物”。人心与宇宙之心以及世间是相互交涉的。我心,是用来认识的,宇宙,则是本体,它也有心。所谓主观、客观实际上也是合二为一的。主观离不开客观,客观也是我们主体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客观。王阳明12岁时所作《蔽月山房》一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今人发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望远镜、显微镜、B超、核磁共振等则扩大和深化了主体所见。王阳明言:“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故要在事中炼,在世间炼,在实践中炼。所以王阳明又被称之为一个实学家。他运用这番理论,成就了一番事功。实际上禅宗也强调处处都是锻炼的道场。时时、处处都是你的道场。这很有现实意义,现实中你会遇到很多事,如工作不顺心,想提拔未得到提拔,检查出患有重大疾病,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出行、驾车中遇到的交通状况,如此等等。这都是你的道场。一个弟子老是谈自己的病,王阳明就很不以为然。说“常快乐是真功夫”。“心即理”。“此心在物即为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杜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乃物因心变,物因心转也。

心是逻辑起点。是“发窍处”。心本体纯真,无善无恶。如比较的话,“心”这个概念与道家中的“道”,理学中的“理”,佛教中的“法”,西方哲学中的“绝对理念”有一定的等同性,皆是最高层次的一个概念。

心学的功夫给人一个动态的心灵管理法。现代西方心理学亦证明一个人的自我正面激励具有重要意义。努力去实现一个心中的愿景,日新、日日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进取、超越、升华的过程。追求高质量的心态、意态、神态。其精髓仍是理性主义。佛家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世界在变化,各种因缘在变化。你的心要正确反映宇宙之心,即认识、行事要符合客观规律。

2、“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即良知的又一种表达。类似于禅宗讲人人皆有佛性。王阳明于贵州西北修文县龙场,艰难困厄、生死考验之中,设想若圣人处此之境,又当如何?“圣人至此,更有何道?”由此临界点上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佛家讲:人人皆有佛性。毛泽东:六亿神州尽舜尧。皆是此理。

王阳明名言:“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与人为善,与己为善。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可以启发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

3、良知。人人心中皆有良知。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天道。即是佛性。又似西哲康德所说:心中的道德律。与以上“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同义。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有时是会被遮蔽的。王阳明首先是从人伦亲情中悟出良知的。每个人可能都各自有一个体认自身具体的良知的问题,心理上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协调、平衡等。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王阳明名言:“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可见廉耻之心,即良知,是人皆有之的。

4、致良知。加一致字,目标也,追求也,努力也,实践也,躬行也。通过“格物”,通过为善去恶的行动来达到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名言:“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5、知行合一。

知行四句教: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知已有行在,行已有知在。

名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名言: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若用佛家语来说,则知、行乃不二法门。

6、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天泉证道:其弟子王畿主四无说、钱德洪主四有说。王阳明的最后的裁决是:打并为一,有无合一。严滩答问的结论:本体功夫合一。本体功夫都是有无合一的。

我理解:宇宙万物,本来是不分善恶和是非的,善恶和是非是由不同的主体来划分的,是各主体根据自身生存需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价值判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一个生命主体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善恶的起心动念之间,我们常常要作出善恶、是非的认知和判断,,去进行为善去恶的行动。致良知是我们一生要进行的努力,直至生命的终结。人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亦正是此意。心体光明,世界光明。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王阳明的一生作了致良知的努力,故他可以在生命即将终结时坦然地说:吾心光明。

这几个要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如何理解和贯通呢?

我以为:

“心”为逻辑起点,

 良知为心中潜在,

 致良知为终极追求,

 知行合一为方法路径。

致良知是核心和总纲。由百死千难中来,平定朱宸濠叛乱后,通过对这一重大事件的历练,王阳明对此更有体会。

良知的吾性自足——事上磨练和知行合一——致良知。

致良知是终极目标,也是行动过程。既是实体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心灵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理念,也是状态,也是过程。

没有致良知,阳明心学很可能走火入魔。心念的力量需要一个仁善的目标。

对王阳明心学的很好理解和运用有一个知识学习积累和自身实践即“事中练”的过程。这可视为我们毕生的修身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