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愚:创作是一种自我寻找

 长乐艺术空间 2019-09-06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原始彩陶

▲ 战国帛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 北齐校图书 杨子华


▲ 敦煌壁画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

▲ 唐代 · 张萱《捣练图》局部

▲ 唐代 ·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局部

▲ 北宋 ·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 北宋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 元 ·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 明 · 徐渭《墨葡萄》

▲ 清 · 石涛《山水》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

▲ 近现代 · 丰子恺

▲ 近现代 · 齐白石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创作是一种自我寻找

记得在美院读书时,三年级下学期开了一门四周的课程,叫创作课。美院基础年级设有书法课、山水课、花鸟课、素描课、色彩课……这么许多课程,起初倒也没有对这门创作课有特别的关注。

四周课程第一天,老师请同学们自寻题材,随意创作。游戏好像一下没了规则,突然造成我从未有过的困惑,这种困惑淡淡的却是持续不消的内伤。

静下心来慢慢消化,认真地思考这困惑的来源,想着想着就明白了,以前的学习,无论是色彩、素描、山水、花鸟,要么是写生,要么是临摹,似乎总有可倚靠的参照和形式,说到底属于一种抄描,是“别人”;而创作却是真正主观的表达。是讲一讲“我是谁”,讲一讲“我眼中的世界”。

那么“我是谁”?“我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这个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创作,创作的过程会让人感觉到前所未有的不适和迷茫。如同飘在海面上的船,不知道要去往的方向,没有惊涛骇浪,连风也没有一丝;却是一种比惊涛骇浪还要恐惧的感受,于是不得不为了寻求方向不停问询与探索,感知最深处的内心。

“认知自我”与“表达自我”让一个年轻的艺术学习者就此开启了困惑与探索之路,后来我发现创作的困惑并不只是年轻创作者独有的,因为在听到很多知名艺术家和成功艺术家的创作阐述后,发现这也是不断困扰他们的命题。创作者们不停为困惑探寻答案,而有时困惑本身就是答案。

艺术是一种哲学,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对待世界的方法。艺术之初学往往是在解决入门的技术,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是通达的途径,而其究竟要解决的问题,也许就是帮我们找寻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