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一支特殊的队伍走到了扬州市区,他们是来自淮安的“徐向洋行走学校”,号称“一千公里定人生”。此次来扬的学生共有89名,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随行有5辆作为宿舍的军用卡车,
1辆指挥车,1辆餐车。3月5日他们从淮安启程,9日凌晨4时许,他们从江都出发,约3个小时后步行至扬州市区。这群特殊学生的到来;在扬州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为子女教育问题所困扰的家长纷纷打听“行走学校”的信息。
11日,一则消息再次引起了扬州人对于“行走学校”的关注,一名随队来扬的该校男生被称为“管带”的学校工作人员打得耳膜穿孔,送往医院救冶。记者了解到,受伤的小男孩只有15岁,来自无锡,由于上网打游戏成迷,上周刚被父母送到行走学校。这件事引发了更多的扬州市民对于这所学校特殊教育方法的关注与争议。
赞同者支持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如同该校校长徐向洋认为,“没有吃苦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被送到他这儿的“差生”,就像一匹脱缰之马,已经不能被正常驾驭。一般的人,一般的方法,对他们来说都只是“家常便饭”。因此,只有类似于佛教中禅宗的“棒喝”,类似于中医的“猛药”,才能让他们悬崖勒马,恍然大悟。
反对者则为学生的权利和安全担忧,对学生采取如此严厉的军事化管理,是不是有点“过分”?尤其是那些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显然与现行的教育法规背道而驰。其次,就是对行走训练的怀疑,孩子们还这么小,还在义务教育阶段,这样休学训练对孩子有好处吗?同时,孩子们住在马路边及野外,夜间休息时的安全怎么保证呢?出了问题谁来负责任。
一位教育专家认为,让孩子长途行走的形式是方法的探索,但决不可能构成一种教学体系,其实这是从德育角度尝试一种教育方式。因为构成品德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种成分中,任何一种都可以成为品德培养的开端。“行走学校”尝试的就是从意志力培养着手,这跟学校搞军训的意义是一样的,最终还是要让这些孩子回到原来的学校进行学习的。
虽有争议,“行走学校”的教学效果还是显而易见,很多父母惊喜地发现了自己孩子的变化,以往难以管教的他们现在居然开始主动做一些劳动,学习也有了很大提升,这些都是父母愿意看见的,也促使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来这里练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