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最初造“毒”字的时候,下面并非是“母”字;流传下来的这个下面有“母”的写法,是秦汉时期开始的隶变的结果。所以,别责怪古人把“伟大的母亲”和“毒”整在了一起。
小篆的“毒”,是下面这种写法—— 许慎《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从屮。”怎么理解呢?段玉裁解说得很好——他说,屮(chè)不是艸,很多人把屮说是“艹字头”,这是错的。屮是草木生长的一种状态,上下茎通、左右枝叶。他说,许慎讲“毒”是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就是历历而生,很繁茂的样子,因此从屮,训为“厚”,这是“毒”的制字本意。重要的话说三遍——毒字从屮,有毒之草繁茂而生;……;……。 毒字的上半步不是部首,下面的“母”也不是部首。《说文》的五百四十个部首里,没有“母”这个部首。“母”被归于“女”部。 《说文》里还收录了“毒”的古字,就是籀文大篆的“毒”字,写作—— 许慎说:“从刂䈞。”䈞,古时与毒音同,其另一种写法,是厚的古字。所以,他把“毒”的含义解释为“厚”,一是“毒”的古字含有厚的意思;二是以厚来形容有害之草繁茂的样子。 古文献里,“毒”字常用,不过是在西周以始,甲骨文中未见相对应之字。《尚书.盘庚》云:“惟汝自生毒。”《诗.缁衣》曰:“惟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气正。”——这里的“毒”,是害的意思。《诗.大雅》说:“民之贪乱,宁为荼毒。”——痛苦的意思。《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取毒药以供医事。”《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这是指有毒之草或其他药物,古时有鱼毒、鸡毒、狗毒、绳毒,都是草药的名字。“毒”还有恨的含义;育的含义;治理的含义;置毒于物的含义,等等,不一而足。但无论哪种含义,都和“伟大的母亲”无关。 (春、舂、秦、泰的小篆写法) 那么,“毒”怎么就把“母”整在下面了呢?如前述及,是隶变的结果。汉字,包含了两个阶段——秦皇以小篆统一六国之前文字,包括小篆在内的以前的汉文字,都属于古文汉字;秦已经开始,至汉成熟的隶变,这之后的汉字都称为今文汉字,包括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汉字。隶变是汉字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转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散篆体,改曲为直。隶书不再考虑是否象形,而是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基本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使圆转不断的线条,变为方折的断笔,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这大大有利于书写了。 第二,偏旁分化和偏旁混同。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与古文汉字明显不同,“毒”字下面的“母”就是这么变化而来的。同时,隶书以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毒”字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第三,结构简省。隶书往往把古文汉字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便于书写的笔画结构,“毒”字的变化即很明显。 (隶变之后的写法) 所以,隶变之后,往往已经看不出一个字造字之初的本义,这个叫“笔势”,就是“笔势”往往不见了,剩下的是“笔意”。因此,推断一个汉字的造字本义,必须回归到小篆之前。所谓现在按隶变之后的汉字笔画“以形识字”,只是“缘木求鱼”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