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习"计怀安"医生用附子治阳虚之心得

 昵称33992936 2019-09-06

2015-10-26 14:38:58

  此前一直纠结于如何将书本的应用于临床,如何辩证施治而不局限于症候分型云云……此次见习让我明白这一切都会如期而至,不用惊慌失措,前提是一位好老师的引导,和终生学习的信念和践行。

  书本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对于病患而言不同时代会造就形态各异的疾病模式,对于医生而言,当时的社会、自然环境也会不容置疑地对其诊病模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种因素,促使历史上产生了诸多学术精湛的大家,促进了中国医学的繁荣昌盛,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留下诸多错误的理念观点,有的甚至贻害百年,比如李时珍提出的“细辛不过钱”,比如西方医学而泛滥的成分检测技术对中药剂量的古板规定等等,严重阻碍了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疗效发挥,这些诟病至今阻碍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临床有许多囿于各种因素照着药典开药的中医,明哲保身固然可以理解,但全然不顾病人对此是不痛不痒,效同安慰,是在愧对救死扶伤之医生一称!药量不足,如杯水车薪,郁邪难解;用足药量,势如破竹,攻无不克!凡我所见所治病患服药后效果书异的医者,如其方不出奇,其量必有地放矢。

  善用附子者阳虚之病即治一半。

  含乌头碱的回阳救逆之圣药附子是又爱又恨的一味药,以至于医者对阳虚之极的患者仍以10—20克安慰剂量甚至弃之脑后而不用,等同于弃仲景之言如草芥,悲哀!当代医家李可对附子的使用颇有心得,他创建的《破格救心汤》攻克了中医学界此前皆束于无策的心衰重症等疑难危重疾病,其中附子单剂用量多100克以上,武火急煎15分钟后随煎随服,1小时可起死回生,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实在是令人钦佩!他将附子的应用分为保健、阳虚、格阳、亡阳、垂死5个等级,其中附子用平剂30克,中剂45--90克,是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治格阳、亡阳证之附子用量基本吻合。见习中所见,计怀安老师亦本着辩证施治、大胆用药的原则,大量使用中剂量45~90克的白附片,对于阳虚之患者屡试不暇,其中不乏寻医问药几十年终于中病而感激涕零的患者。可见附子并不是他人口中的豺狼虎豹,其毒性通过适当的炮制和煎煮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危机重症或特殊情况,正是需要药物的毒性以致以毒攻毒之功,实非它药能敌,不应该拘泥于药典或常规,荒废中药特效。庸医避之如狼豹,实在是因噎废食!

  要深入了解一味药,从医学大家的炮制煎服方法上学习是必须的一步。仲景四逆汤类方用生附子治亡阳急症,煎煮半小时左右,用制附子剂,文火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李可效法仲景,用制附子大剂治疗重症心衰,武火急煎,15分钟后随煎随灌:治疗慢性心衰,附子30。100~200克,又火久煎1.5~2~3小时。二者之附子剂,均煎煮一次。一般附子煎剂,多为冷水浸泡半小时。XXX对附子的浸泡提出看法:理论认为制附片只有充分泡软有效成分才能溶解于细胞组织间隙然后扩散到水中,医家孙其新经实验得出附片浸泡半小时口尝只有微苦涩,浸泡1小时有微麻感,浸泡2小时有刺舌感,此时附子的有效成分己达高峰,再经煎煮可最大程度的获取有效成分。然而伤寒论未特别提及附子的浸泡,李可等有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医家大多也未在浸泡方面有所特别之处,2个小时浸泡让药物成分更易析出的同时,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使药物成分发生反应,或其他有效成分以融入浸泡水中降低药同湿法浸泡炮制之弊,值得研究。药物的炮制及配伍也是成败的关键因素,恰到好处能使药物更好的为我所用。

  仲景之方多精炼而不失大胆,速效而不失安全,观其配伍总结为猛有所缓,毒有所制。其中含乌头之方用蜂蜜熬制后取其汁,是颇具匠心的解毒法,传承之李可先生,凡用乌头必加入黑豆、蜂蜜、甘草、防风,万无一失。见习所见计怀安老师用药,大剂量使用黄芪时必伍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量防风,以防黄芪郁闭肌表,腠理不开;于补养肾阳的方剂中,配伍大剂骨碎补防虚火上冲,齿龈胀痛效甚;凡补益下焦之方,无论阴阳,配伍大剂龙骨、牡蛎、磁石,引药直达下焦病所,又重镇潜阳,于阴虚阳亢之体可防虚火上冲,于阳虚之体使元阳固守不上越。如是遣方用药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认识中药需明辨是非功过,切忌因噎废食。中药本是以其偏性平人体之偏,或升或降,或攻或补,有些药确有毒性,但危难之际非其不效。比如仲景治亡阳重症用生附子,李可破格救心汤制附子武火急煎15分钟后随煎随服。有医家通过实践,证明某些相畏相反的药同用,疗效惊人!学习中医药,必须有质疑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理念,前提是在如今这个小心翼翼的行医环境中,中医医生面临的抉择尤为残酷,虽然不是四面楚歌,也算是腹背受敌,一方面是老调重弹的医患关系和中医药典的一语定捶式规章制度让中医个人特色的发挥深受桎梏和威胁,另一方面是西医形成多年的强势话语权让中医在很多方面难以为自己讨个公道。俗话有言,狭路相逢勇者胜。如何练就勇者的体魄?从书本,从历代大家的学说中去粗取精,将理论再实践,融合成为自己的一套轭之有效的诊疗技术,只要有效不必拘泥于陈腐。我幸运的的第一步是从师于一位博学而高尚的计怀安老先生,为我指引了成为一名为民服务的医生的方向。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级

  李斯炽班:杨蝉与

  2014年9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