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什么呢?且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何晓生团队最新研究结果! 最新数据显示,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患者越来越多,如今结直肠癌在我国常见肿瘤中发病率已经飙升至第三位。 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何晓生副主任医师团队利用12余万人长期随访大数据研究发现,进展期腺瘤和≥1cm锯齿状息肉患者将有较高风险继发结直肠癌,该研究成果为现有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监测指南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将会保障患者得到更精准更及时的诊治。 相关研究发表在胃肠病学领域最为权威的《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IF=19.233)。 腺瘤——大多数结直肠癌的“前奏” 据介绍,如今结直肠癌已是发病率排名第三的常见肿瘤,其癌前病变分为两大类: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和锯齿状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病变以及传统锯齿状腺瘤)。 众所周知,结肠镜筛查是肠癌最好的预防方式,可以发现癌前病变并予以切除,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何晓生表示,如若经结肠镜发现癌前病变,则建议患者接受结肠镜监测以防止继发结直肠癌的发生。 在现有文献的指导下,欧美国家制定了肠道息肉切除术后监测间隔时间的指南,然而,由于缺乏大型人群长期随访的数据,这些指南循证医学证据质量并不高,且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存在分歧或者说尚未有结论的是:
既往很多的无蒂锯齿状病变都被归为增生性息肉,直至近10-20年才慢慢鉴别。无蒂锯齿状病变是目前被广泛关注的“明星息肉”,特别是发现其与间期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临床应用时间短,病理和内镜的诊断存在争议,尚未有这一类型息肉长期随访的数据,故其切除术后的监测推荐仅建立在专家共识及零星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专业学界对其十分重视,却一直尚未得出统一的答案。 12余万人长期随访大数据:进展期腺瘤患者继发结直肠癌可能性更高 该研究主要通过美国3大前瞻性队列进行(Nurses’ Health Study, Nurses’ Health Study 2, 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这些人群接受过至少一次内镜检查,共12余万人,而且经过平均10年随访。 何晓生发现,相对于第一次内镜检查正常者,进展期腺瘤患者发生继发结直肠癌的风险比高达4.07,大于1cm锯齿状息肉发生继发结直肠癌的风险比高达3.35;通过大样本、长期随访的自然人群证实大于1cm锯齿状息肉发生继发结直肠癌的风险与进展期腺瘤相当。 与之相反,非进展期腺瘤患者或小于1cm锯齿状息肉患者发生继发结直肠癌的风险并不比第一次内镜检查者高。 图1 不同类型息肉的结直肠癌风险 该研究还依据欧美指南提出的息肉分类,逐个预测其发生继发结直肠癌的风险。 比如说前面提及的分歧,
当然,确定复查间隔,需要后续的研究包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该成果将为现有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监测指南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保障患者得到更精准更及时的诊治。 参考文献 He X, Hang D, Wu K, et al. Long-term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fter Removal of Conventional Adenomas and Serrated Polyps. doi: 10.1053/j.gastro.2019.06.039.PMID:313021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