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9-12篇原文及译文

 渐华 2019-09-06

本文是论语的子罕篇、乡党篇、先进篇、颜渊篇

子罕第九

9.1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

孔子很少单独提利字,一般都与天命或仁道并提。

9.2原文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人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

鲁国达巷地方有人说:“伟大呀孔子!他的学问渊博,却不能成为名家。”孔子听到了,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该专心干何事?专心驾车呢?还是射箭?我看还是驾车吧!”

9.3原文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也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礼制。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子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磕头,这是符合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磕头,(免去堂下的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众人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9.4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

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就是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

9.5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的面貌酷似阳虎,匡人受过阳虎的害,把孔子当成阳虎,于是孔子在匡邑存有戒心。不过他还自慰地说:“文王已经不在,但是他的礼乐典章难道不在我这儿吗?上天如果要丧失这些文化,后死者的我便不得参与这个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让这种文化丧失,匡邑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9. 6原文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

太宰向子贡询问:“夫子是个圣人吧!他怎么那么多才能?”子贡说:“他原本就是天生的圣人,又多才多艺。”孔子听到这些话就说:“太宰真了解我吗?我孤儿出身,年少贫贱,所以许多事都会做。君子需要多才多艺吗?不需要的!”

9.7原文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

牢(子张)说:“老师曾经说过:‘我不为世所用,所以有闲暇去学习这些技艺。”

9.8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是没有。有粗鄙的人来问我,在他虽然是好象空无内容;我却只从其问话内容,正反对比分析找出答案回答他。”

9. 9原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

孔子说:“凤凰没有飞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这样到头了吧!”

9.10原文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见到他们时,即使他们比自己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9. 11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

颜渊赞叹一声说:“越抬头看,越觉得崇高;越深入学,越难以透彻。看起来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很能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他以文献知识广博我的见解,又以礼制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尽了全力之后,好象学会了立身处世的本领。但是当我想要再进一步追求老师,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

9.12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安排学生们组织治丧处。后来病情缓和些,孔子说:“这段时日以来,由的做法太偏差了!不该有治丧的组织,却假装有。我想欺瞒谁呢?难道要欺瞒天吗?我与其在治丧的人手里过世,不是不如在你们几位学生的手里过世吗?我就算得不到隆重的葬礼,难道就会死在路上没有管吗?”

9.13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

子贡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那么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是在等待好商人哪。”

9.14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

孔子想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种地方很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去住的话,怎么会简陋呢?”

9.15原文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把乐曲的篇章进行整理,使《雅》、《颂》各有适当的安排。”

9.16原文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9.17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一切就像这样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9.18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从来没见过喜欢道德超过喜欢美貌的人。”

9.19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本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

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做,那也是我自己向前进的。”

9.20原文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与他谈话,而从不显得懈怠的,大概就是回吧。”

9.21原文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谈到颜渊时说:“可惜他已经过世了,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没有见到他停下来。”

9.22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

孔子说:“谷子生长了却不开花的,有这样的情形呀!开花的却不结实的,也有这样的情形呀!”

9.23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比不上现在的人呢?不过,到了四十岁或是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的名望,也就不值得敬重了。”

9.24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听到义正词严的话,能不接受吗?但是要改正过错才可贵。听到委婉顺耳的话,能不高兴吗?但是要想通含义才可贵。光是高兴而不加思索,表面接受而实际不改,我对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9.25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不要学习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26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统帅可能被劫走,一个平凡人的志向,却不能被改变。”

9.27原文

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大概就是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子路听了,就经常念着这句诗。孔子说:“这样固然是正途,但是还不够好呀。”

9.28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天气真正冷了,才会发现,松树与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9.29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对事情不迷惑;有仁爱心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畏惧。”

9.30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

9.31原文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是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乡党第十

10.1原文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译文

孔子在乡里之间,温和而恭顺的样子,像是不太会说话的人。他在宗庙里朝廷上,说话明白流畅,但是很有分寸。

10.2原文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

孔子下朝时,与下大夫说话,温和而愉快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坦诚的样子。国君临朝时,恭敬而警惕的样子,稳重而安详的样子。

10.3原文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蠼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排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张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10.4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蠼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象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象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而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象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乐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10.5原文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译文

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向上举时好象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象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好象在作战,脚步也紧凑狭小,好象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用私人身份和外国国君会见时,显得轻松愉快。

10. 6原文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译文

君子不用(近黑色的)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羊羔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正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10. 7原文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译文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是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要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10. 8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

食物不以做得精致为满足,肉类也不以切得细巧为满足。食物放久变了味道,鱼与肉腐烂了都不吃。颜色难看的不吃。味道难闻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季节不当的菜不吃。切割方式不对的肉不吃。没有相配的调味料不吃。即使吃的肉较多,也不超过所吃的饭量。只有喝酒不规定份量,但是从不喝醉。买来的酒与肉干不吃。姜不随着食物撤走,但不多吃。

10. 9原文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其它祭祀用过的肉留存不超过第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10. 10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时不讨论,睡觉时不说话。

10.11原文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

即使吃的是粗米饭与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态度一定要恭敬而虔诚。

10.12原文

席不正,不坐。

译文

席子摆的方向不正,不坐。

10.13原文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

孔子与同乡里面的人一起聚餐饮酒的时候,要等到年长的人都离席了,他才走出去。

10.14原文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

乡里的人举行驱逐役鬼的仪式时,他穿着正式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10.15原文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10. 16原文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派人送药来,孔子作揖接受。他后来说:“我不清楚这种药的药性,不敢服用。”

10.17原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家里马棚失火烧了。孔子从朝廷回来,说:“有人受伤吗?”没有问到马。

10.18原文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祀的时候,自己先吃饭(尝一尝,以尽礼仪式)。

10.19原文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望,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束腰的大带子。

10.20原文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10.21原文

入太庙,每事问。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情都发问。

10. 22原文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

遇到朋友过世,而没人料理后事,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

10.23原文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送的礼物,即使是车与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也不作揖拜谢。

10. 24原文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睡觉的姿势不要拘谨僵卧,平居不像作客那样跪坐着。

10. 25原文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

孔子看见身穿孝服的人,虽然是平日熟识的,也一定改变态度。看见戴礼帽的与瞎眼的,虽然常常碰面,也一定显出关切的神色。坐在车上时,看见穿丧服的,即使是贩夫走卒,他也身向前倾,手扶横木以示心意。做客时,有特别丰盛的菜肴,一定端正神色,站起来向主人致意。遇到急雷狂风,一定改变态度。

10. 26原文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看,不快速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10. 27原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孔子的神色稍有变化,山鸡就飞起来,在空中盘旋之后再聚在一起。孔子说:“山谷中、桥梁上的这些母山鸡呀,懂得时宜!懂得时宜!”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振几下翅膀又飞走了。

先进第十一

11.1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再得到官位的,是淳朴的一般人。先得到官位再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再做官的人。”

11.2原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译文

孔子说:“跟随我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共同度过危难的弟子们,现在都不要门下了。”

11.3原文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

德行很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人。口才很好的有:宰我、子贡两人。政事办得好的有:冉有、季路等两人。文章写得好的有:子游、子夏两人。

11.4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因为他对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是不喜欢的。”

11.5原文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别人都不质疑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

11.6原文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子。

译文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孔子就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南宫适)。

11.7原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死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人了。”

11.8原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华还是没有才华,但都是自己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内棺而没有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徒步行走来为他买外椁,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呀。”

11.9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噫!天亡我也!天亡我也!”

11.10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非常伤心。跟随在旁的学生说:“老师过度伤心了!”孔子说:“我有过度伤心吗?我不为这样的人过度伤心,还为谁伤心呢?”

11.11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打算隆重地厚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还是隆重地安葬了颜渊。孔子说:“颜回呀!你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但我却不能把你当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意思,是你那帮同学干的呀。”

11.12原文

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子路请教如何服侍鬼神。孔子说:“没有办法服侍活人,怎么有办法服侍死人?”子路又问:“胆敢请教先生,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会了解死的道理?”

11.13原文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译文

闵子骞站在孔子身旁,温和而正直的样子;子路,刚强坚定的样子;冉有、子贡,从容自如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叹道)“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11.14原文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

鲁国想要扩建长府(鲁国国库)。闵子骞说:“依照过去的方式来做就好了,何必扩建呢?”孔子说:“这个人平常不说话,一说话就很中肯。”

11.15原文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矣。”

译文

孔子说:“由所谈的这种瑟声,怎么会出现在我的门下呢?”其它的学生听了这话,就不尊重子路了。孔子说:“由的修养已经登上大厅,还没有进入深奥的内室而已。”

11.16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敦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请教孔子:“师(子张)与商(子夏)两个人谁更好一些?”孔子说:“师的言行过于激进,商则稍显不足。”子贡说:“那么师要好一点吗?”孔子说:“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11. 17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

季氏的财富超过鲁君,而冉求还为他聚集收敛,更增加了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同道,同学们可以敲着大鼓去批判他。”

11.18原文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译文

柴(高柴名子羔),生性愚笨;参(曾参),生性迟钝;师(颛孙师字子张),生性偏激;由((子路),生性鲁莽。

11.19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

孔子说:“回的修养已经差不多了,可是常常穷得一文不名。赐不受官府之命所约束,自行经营生意,猜测涨跌,常常准确。”

11.20原文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善人的作风如何。孔子说:“他不会随俗从众,但是修养也还没有抵达最高境界。”

11.21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

孔子说:“言论笃实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分辨他是言行合一的君子?还是面貌显得庄重的人?”

11. 22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请教孔子:“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与哥哥还在,怎么能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呢?”冉有请教孔子:“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公西华在旁边他就说:“当由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老师说‘父亲与哥哥还在’,当求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老师说‘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我觉得有些困惑呀,冒昧来请教。”孔子说:“求做事比较退缩,所以我鼓励他迈进;由做事勇往直前,所以我让他保守一些。”

11.23原文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

孔子在匡邑心存戒备,颜渊失散后再相会。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在匡人手里!”颜渊说:“老师还在,颜回怎么敢先死?”

11.24原文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

季子然请教:“仲由与冉求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要问别的事,原来是由与求。所谓大臣,是以正道来服侍君主,行不通就辞职。现在由与求二人,只可以说是专业的臣子。”季子然说:“那么他们唯命是从吗?”孔子说:“遇到长官杀父亲与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顺从的。”

11.25原文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译文

子路安排子羔担任费县县长。孔子说:“你这样做害了这个年轻人。”子路说:“有百姓与各级官员,也有土地与五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是求学呢?”孔子说:“这就是我讨厌能言善辨者的缘故。”

11.26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晒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旁边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长几岁,希望你们不要因此觉得拘谨。平常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又要怎么做呢?”子路立刻回答说:“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国内又碰上饥荒,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且明白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接着问:“求,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纵横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需等待高明的君子。”又问:“赤,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自己可以做到,只是想要这样学习,宗庙祭祀或者国际盟会,我愿意穿礼服,戴礼帽,担任一个小司仪。”孔子又问:“点,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稀,然后‘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起来回答:“我与三位同学的说法有所不同。”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时,春天的衣服早就穿上了,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祈雨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听了赞叹一声说:“我欣赏点的志向呀!”三位同学离开了房间,曾皙留在了后面,曾皙说:“那么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呢?”孔子说:“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老师为什么对由的话要微笑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他的话却毫不谦让,所以我笑笑他。”曾皙再问:“难道求所讲的不是指国家吗?”孔子说:“你怎么看得出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难道赤所讲的不是指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祭祀的国际盟会,不是诸侯之国又是什么?赤如果只做个小司仪,谁又能做大司仪呢?”

颜渊第十二

12.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归天理良心,便是仁了。如果有一天大家都能克制私欲回归天理良心,全天下就都契合仁道了。所以要做到仁,是要由自己身上下工夫,岂是由别人呢?”

颜渊说:“请问其细目如何?”

孔子说:“不合礼节的不看,不合礼节的不听,不合礼节的不说,不合礼节的不做。”

颜渊说:“颜回我虽然不聪敏,但是愿意奉行夫子的这些话。”

12.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请教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说:“走出家门要像要去晋见大人物一般敬慎;差遣人民要像主持大祭一样郑重。自己所不愿意的事物不要加诸于别人。这样可以做到在机关团体内没有人怨恨,在家里也没有人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愿意服膺这些话。”

12.3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

司马牛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仁人说话都非常谨慎,不轻易发言。”司马牛再问:“说话非常谨慎,不轻易发言就合乎仁道了吗?”孔子说:“这是很难做到的,如果做某件事,能不苟且敷衍,说这事时,能不有所克制而轻易发言吗?”

12.4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向孔子请教怎么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也不恐惧。”司马牛不明白再问:“不忧愁也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从内心省察,一点也不愧疚,还有什么忧愁恐惧的?”

12.5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很忧愁,说:“别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没有。”子夏说:“我听到的说法是,死生各有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态度认真而言行没有差错,对人谦恭而往来合乎礼节。四海之内的人都可以成为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心自己没有兄弟呢?”

12.6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

子张请教明见的道理,怎么样才看得明白。孔子说:“日积月累的谗言与急迫切身的毁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你可以说是有明见的。日积月累的谗言与急迫切身的毁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你可以说是有远见的。”

12.7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夫子治国的道理。孔子说:“民生重要的粮食要充足,保家卫国的军备也要充足,然后施以教化,取得人民的信任不背离。”子贡再问:“如果迫不得以,要去掉一项,先去掉这三项中的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以,还要去掉一项,那要先去掉剩下的二项中的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难免一死,但如果失信于人民,是不能够自立的。”

12.8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有质朴就够了,要文饰做什么呢?”子贡说:“先生这样谈论君子,令人感到遗憾!须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文饰就像质朴一样,质朴也像文饰一样,那么去掉文饰的话,虎豹的皮就像犬羊的皮一样了。”

12.9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用,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12.10原文

子张问崇德辩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增进德行与辩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原则,认真实践该做的事,这样就能增进德行。喜爱一个人希望他活久一点,厌恶他的时候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样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12.11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询问孔子有关治国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国君行君道,臣子行臣道,父亲行父道,为人子行子道。”齐景公说:“说得对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那时虽有俸禄可得,我岂能安心享用呢?”

12.12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文

孔子说:“话说一半就可以断明讼案使人信服,这是仲由的本事。子路着实忠信,答应的是不留隔夜。”

12.13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孔子说:“审判诉讼案件,我与别人差不多。如果一定要有所不同,我希望使诉讼案件完全消失。”

12.14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在职不懈怠,办事公忠。”

12.15原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判道了。”

12.16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长别人的坏事。小人却相反。”

12.17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有关政治的道理。孔子回答说:“政治就是要端正,你以身作则,谁敢不正?”

12.18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因为盗贼太多而烦恼,向孔子请教对付的办法。孔子回答说:“如果你自己不贪求财富,就是有奖励,他们也不会去偷窃。”

12.19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有关治国的道理,他说:“如果杀了无道的恶人,以警戒人民,使人民归向有道。这种做法如何?”孔子回答说:“你治国政,干嘛要用杀呢?你有心要让人民善良,人民就会善良。在上位的人的行为如风,人民的行为如草,草会随风仆倒的。”

12.20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有关士的道理:“要如何做才算所谓的“通达”?”孔子说:“你所谓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乡邻必闻名,在家族必闻名。”孔子说:“这是闻名,但未必通达。讲通达必须是心地正直而爱好道义,与人谈事情,能仔细听人言,观看人之容色,谦卑自牧,能如此则在乡邻必通达,在家族必通达。讲闻名,则外表以仁作幌而行为却违反仁,而且自以为是,肆无忌惮。如此则在乡邻必闻名,在家族必闻名。。”

12.21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

樊迟陪同孔子在舞雩台下游憩时,说:“胆敢请教如何增进德行,消除积怨与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工作,然后再想报酬的事,不是可以增进德行吗?批判自己的过错,而不要批判别人的过错,不是可以消除各怨吗?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忘记自己的处境与父母的安危,不是迷惑吗?”

12.22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斯言!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到仁。孔子说:“要能够爱人。”他再请教如何算是明智。孔子说:“去了解别人。”樊迟没有听懂。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却除邪曲的人,能使邪曲的人变正。”樊迟仍然不能意会,退出了下来,几天后去见子夏,说:“前几天我去见老师,向他请教如何算是明智,老师说,‘举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曲的人,能使邪曲的人变正。’这怎么说呢?”子夏说:“这句话真是含义丰富啊!从前舜统治天下时,在众人之中选用好人,当他举用一个皋陶出来,不正的人便远离了;汤统治天下时,在众人中挑选好人,当他举用了伊尹,不正的人便远离了。”

12.23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

子贡请教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有过错,要忠心劝导他,如果真的不听就停止,否则不但无效,还会惹来侮辱。”

12.24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有道德学问的人拿文章学术来跟朋友聚会,借着朋友间的鼓励成全,以促进德行的增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