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目前使用的这部《黄帝内经》,是经过唐朝王冰整理过的一部书。王冰本身就是一个大医学家,而且当时在唐代的时候,《黄帝内经》的有关资料在社会上还能见到一些。所以,王冰总结的这部《黄帝内经》的内容,编排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是想说,如果我们要读书的话,你就要跟着作者的逻辑去读,这样你才能明白他想说什么。比如说《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就叫《上古天真论》,他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要养生,而且呢,他还讲了精气在养生当中的重要作用。而第二篇呢,紧接着就要讲《四气调神大论》。他讲养生你究竟养什么。对吧,我们养生是用来养神的,而不仅是养身体。而且他进一步说明了,要用什么东西来养神呢?要用气来养神。所以,这一篇就叫《四气调神大论》。你看看,他的整个逻辑线索特别的清晰。 《四气调神大论》,具体讲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四季与养生。大家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时候,地球的轨道并非一个正圆。而且呢,地球在轨道上的姿态,也是不平衡的,微微有些摇晃。于是,就出现了四季,这就是春、夏、秋、冬。 《内经》具体讲了人在四季中应该如何养生。大的原则就是顺其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怎么来养呢?《四气调神大论》里头不但说了具体的方法,但他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态度。比如说在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这里面强调了一个“缓”字。春天,你干啥都不能急,更不能剧烈的运动。为什么还要披发呢?因为春天要养肝,而肝呢,特别喜欢调它,它不喜欢郁结。所以呢,披发真正的意思是让你放松下来,不纠结。 《四气调神大论》的第二个内容就是违逆四时以后的后果究竟有多大。比如说逆春气则伤肝;逆夏气则伤心;逆秋气则伤肺,逆冬气则伤肾。具体来说,我们打个比方,秋天强调的是一个“安”字;要收敛神气,一旦逆了秋气,就会伤肺,肺与大肠是相互表里的,冬天你就会肠胃不舒服,这就是飧泄的毛病。 《四气调神大论》讲的是春气、夏气、秋气、冬气。春三月对应的是肝;夏三月对应的是心,秋三月对应的是肺,冬三月对应的是肾。可是,大家发现没有,人是有五脏的,是心、肝、脾、肺、肾都俱全的,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单单少了一个脾呢?因为四气对应的是四脏,就少了一个脾。 关于为什么少了一个脾?我记得我们上小学的那会儿啊,我们小学生每天都要轮流值日,一早一晚要打扫卫生,课间呢,还要擦黑板。因为我们家是在内蒙古,北方的冬天的时候,值日的小学生,你还要生火炉子,一天都不能让火炉子熄灭。这就是值日生要干的事情。 你们呢,就把五脏当成五个小学生,规定每天要有人留下来执勤。春天是肝执勤的日子,夏天是心执勤的日子,到了秋天就轮到了肺,而冬天呢,就变成了肾。这其中就剩下一个倒霉的孩子,那就是脾。它一年四季都要执勤,五脏中最累的也就是它了。 为什么脾四季都要执勤呢?好多人并没有讲清楚,我认为啊,在五脏里头,就在《四气调神大论》里头,心、肝、肺、肾这四脏的经络负责从空气中化取宇宙精气。而宇宙精气我们以后要讲,它来的那个气带,是每一个气带的精气是不相同的,所以四季的精气有别,所以,四脏每一脏值三个月,而最倒霉的就是脾。 脾的任务呢,是从你的饮食当中化取精气。你想一想,我们大家每一天都必须去吃饭,你三天不吃饭就饿得慌。所以,脾的作用是从人的饮食里头化取宇宙精气。这样一来呢,脾天天都要工作,不是年年,他是天天、时时都要工作。所以这就是一个最倒霉的孩子。 以上就是《四气调神大论》的大概内容。我们老说中医是伟大的,或者说与其他医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医学老是拿个显微镜在微观的世界里解决健康问题;而中医则拿了个放大镜,或者拿了个望远镜,在宏观的层面上去考虑人的健康问题以及生死问题。 所以《四气调神大论》里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生死之本也。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这里说的宏观是个大宏观,不是一个微观。大到一个什么程度呢,他会大到整个太阳系,甚至大到整个银河系。你们说这个宏观大不大! 我们再形象点儿来打个比喻。西医呢,他总会问,你病毒在哪?是不是微生物去哪了?而中医却在问:地球线运行到了什么轨道?木星在什么位置?参商两宿在地球的什么方向?不过我刚才说的这个大宏观,现在的医生能够考虑这个宏观的已经很少。现在的医生眼界小了许多,看病的时候,能问到四季就已经很不错,根本不会去问问二十八宿。像这种大宏观的概念,反正在我求医过程当中,我还没有碰到过一个医生。 大家刚读完《四气调神大论》,在你们的脑海里头是不是想过以下这些问题。为什么不是用四气来调身而是要用四气调神?这个神是什么?第二个问题,神跟气究竟是个什么关系?我们的身体跟气又是一个什么关系?第三个问题,这个气是什么?他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四季当中他的气会有所不同? 大家如果好好想想上面这几个问题,你想通了,你就会发现,这里的气并不是我指我们平常所呼吸的空气。他不是空气,而是指的中医里头特有的一个概念,叫精气。 原来啊,这个神是要用精气来养的,而不是用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各种营养成分,像碳水化合物,像脂肪,维生素。这是《四气调神大论》给了我们的一个重大的信息。那我们下面的就讲讲中医里头,或者整个中国文化里头这个气和精气他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在这个《太平广记》里头,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奴仆,在主人下葬的时候呢,这小子居然喝醉了。在墓中沉沉地睡去,其他的人呢,并不知道他还在墓里头;于是呢就将大墓给封上了,将他给活活的埋在了墓里头。过了一段时间呢,这个奴仆醒了,于是他大吃一惊,一看四处都封了,大墓封了出不去了。这个时候他哭天喊地,心想那已经是完了。几天过去,这家伙饿得像发疯一样,把这个墓里能吃的一切东西全部给吃了。当然,吃完了这些供品这些东西呢,你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再过几天,这家伙就饿得快死了。这个时候昏昏沉沉当中,他借着墓中仅有的一丝长明灯,他就发现有一群乌龟,就在他的眼前。然后呢,正闭着眼睛,伸直脖子,大口大口都在那吸气。这个时候呢,他已经饿得有点神情恍惚了,所以就学这个乌龟的样子。你别说,吸了几口气,居然感觉不饿了。从此以后,这个奴仆就跟着这群乌龟,在这个黑暗的大墓里头呢,学着乌龟伸长脖子吸气。就这样一直过去了十几年,后来这个墓主人的老伴儿死了,家里人要打开大墓合葬,打开以后,居然发现这个人还活着。 像这样的故事,中国有很多。上面这个故事的基础就是《上古天真论》里头讲的那个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呼吸精气,守住神,人就可以不死。这个奴仆呢,无意之中,他达到了真人的境界。这套方法在中国的历史上他一直就存在。你比如说,《淮南子》里头记载春秋时,有一个鲁国人,他为了逃避战乱,就跑到了深山,他进了深山当然就没吃的。所以,他只喝水不吃五谷。后来等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岁了,但是那个脸色就跟孩童一样那么年轻。 这套方法现在的社会上也有流传,你比如说道家的龟息之法,还有辟谷食气术,就是这套方法。我们的身边也有不少人聊天儿就时常听说,我辟谷了;或者说某人辟谷了。我就见过一个,一个多月不吃五谷,那就是彻底辟谷了,但是精神头很好。看来人真的可以靠喝西北风活着,而且活得还不错。 《大戴礼记》里头很有意思,他讲人分了这么几种。肉食者,食谷者,食气者,不食者,分了这么四大类。他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你看那个古代中国人观察有多细致!西方人吃肉就很多,所以他彪悍,踢足球很厉害,中国踢不过。而中国人呢,他吃五谷杂粮,所以说吃五谷者智慧。所以我们中国人发明了《黄帝内经》,自己的人都看不懂。上古的真人那些时期的人,那就更厉害了,神明而寿;就是能活很长很长的时间,能达到真人的境界。但是我们还真的没见过连食气都不食的人,就是不食者不死而神这种人;好像在历史当中还没有记载。 所以,这些案例和理论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空气当中,就是我们身边的这种空气当中啊,确确实实有一种我们现在不了解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养神,可以让人不死;他的理论就在《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五谷养生,四气养神,神若强大,则身体健康不死。 但是,现在科学已经很发达了,上面的这个结论让我们很怀疑。因为我们对现在周围空气的成分早就查得一清二楚。我们的空气当中氮的成分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八,氧的成分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一,稀有的一些气体像痖、氪等等这些整体才占了百分之零点九三。二氧化碳只占了百分之零点零三,还有一些其它乱七八糟的气体。可是你去把上面这些气体中的成分都去查一遍,你发现上述这些空气,它不足以让人健康活着。 辟谷之法,在现代的科学下,它是不存在的,肯定是不行的!你吸多了二氧化碳的话你会死人的。你光吸纯氧也是会死人的。所以中医里说的这个气不是指的这些成分,这点我们要确定。而是一种现代科学还没有发现的东西。这种东西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的文化中,我们就叫他精气。 精气这个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道家的思想都是围绕精气来展开。你练内丹,你练啥练的就是精气,道家人追求长生不死,认为学会食气,吸风饮露,就可以长生不死。这里头的核心还在精气。而在《黄帝内经》里头几乎每一篇都要讲到气。 你比如说医生一看,就会说你这个肾虚了,他指的就是气,肾中的阴气或者阳气你虚了。还有你的肺气啦,心气啦等等等等。所以整个的中医理论,离不开气,你要是不讲气,我们就没法去讲现在我们的中医理论。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来搞清楚一个问题,中医里头讲的这个精气或者气它究竟是什么? 可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几乎历史上就没有人说清楚。他歧义百出,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第一节课里头就讲过,中医里有两个歧义率最高的词,一个是阴阳,再一个就是精气。 有人呢,曾经做过一个统计,说在一部《黄帝内经》里头,关于精气的具体含义就有十三种之多。也就是说,在整个《黄帝内经》里头,这十三种解释都是对的。可是对于我们后学而言,这么高的歧义率真的让我们哭笑不得。 我们首先来看看,传统中医学界如何定义精气。在现在所有的中医教科书里都这么来定义精气:所谓的精气,就是宇宙中运行的精微物质,他是构成万物原始的一种物质。其实,这个解释并不是后人发明的,因为这个解释本身就来自《黄帝内经》里。 在《营卫生会》这一篇里,就有一句话叫“化其精微”。我们现在搞中医的人真是太懒,根本不去自己思考,拿来就用。所以搞得不伦不类,莫名其妙。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你们仔细琢磨,精微它是个形容词,是形容某些东西细小的程度,化其精微,这里的“微”就是一个形容词,说那个东西啊,可细可细了;他就是形容词。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形容词可以用来作定义吗?。可是我们在定义什么是精气的时候,恰恰用了一个形容词来作为精气的定义。你说这叫什么定义!我们经常会说火红的太阳,这里的火红就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太阳的温度和颜色。如果我们要去定义什么是太阳,你说能用火红这个形容词来定义吗?,当然不行!我们如果套用上面的这种定义方法来定义太阳,那么你就会得到这么一个定义:所谓的太阳,就是宇宙中的一个火红圆球。你们去听听,这种定义它真的有用吗?如果我们要是一直以这种态度去搞中医的话,那我们到底凭啥读懂《黄帝内经》! 现在中医里啊,最大的问题就是概念的落地。我们不能让一些概念一直飘在空中,这样你再读一千年,你还是读不懂。什么是精气?精气就是宇宙中的精微物质。这个解释,实际上并没有定义了什么是精气;他反而使精气这个概念重新又飘荡在宇宙当中。宇宙里细小的东西多了去了,电子啊,原子啊,什么夸克了等等等等;各种射线,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很小很小,小到我们都想象不到的那种程度。如果你说宇宙中的这些精微物质就是精气的话,那么难到连电子、宇宙射线,这些都是精微物质吗?你想想,这也说不通啊。 好了,咱们再看看从其他的方面,能不能来解决关于精气的这个定义问题。 我觉得佛教里头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叫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事物的真相,它都在原因里,而不在结果里。所以,我们一般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果你要是想找到问题的答案,你就必须往回走。看看这个东西最初源头是什么,因为在源头那个地方,重要的信息往往都在源头里。 我们刚开头就曾说过,《黄帝内经》的成书成谜,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精气的时候,不能光以《黄帝内经》本身的内容去解,我们要往上找。在这里头呢,除了《黄帝内经》,实际上谈精气最多的应该是《老子》、《庄子》。 大家可以看看老庄的一些书,他们在文中多处谈到了精气。但是,老庄并不是精气的源头,还有比他更早的东西。比它更早的就是管仲,管仲是春秋时候的齐国人,比老子早了一百多年;而庄子又比老子晚。所以,在论述精气里头,这个管子的材料价值是最大的。 管仲死后留下一部书,后人把这部书呢,叫做《管子》。在这本书里头有一篇文章,不长,叫《内业》。在这篇文章里头,管子比较详细的描述了精气。这也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论述精气的文字了。 管子在《内业》里头呢,他是这么说的:凡精之物,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他还有一句话凡精之物,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叫“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如果以最直白的角度去理解《管子》的这段话。他一共说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精气是万物的本源,它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而且它很神秘,你说不清楚,所以叫鬼神。中国有个习惯,常常把神秘而说不清楚的东西都叫鬼神。对《管子·内业》精气的最直白的理解的第二点:精气是人智慧的来源。所以管子说,藏于胸中,谓之圣人。什么是圣人?得道的人他就圣人。道由心生,有气才能生出道,有道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智慧。这一点呢,和《四气调神大论》的观点是完完全全相同的。 所以关于《管子·内业》里面,我们最直白的理解就是两层含义。除了这两层表面上的含义之外,我们还能从管子的这两段话里头读出什么信息呢?。 我上硕士的时候,曾经我硕士生导师就告诉我,从最普通的资料里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信息,这叫学问。陈寅恪先生就有这个本事,他写东西所用的资料全是大家常见的,但结论却很不相同;陈先生他的智慧能高到从普通的资料里头读出你看不到的东西。 下面呢,我们也来试着读一读《管子·内业》这两段话,看我们能读出点什么。 第一,在不考虑人体的情况下,精和气,它是一个东西。你有时可称为精,有时可称为气,有时也可以合起来,称为精气。但如果精气进入人的体内,精和气就有了区别。 一般的原则是,被储存起来的为精,而流通起来的为气。怎么理解呢,我们就用存钱做一个例子理解。存在银行里的钱,其实不叫钱,你只能叫货币,因为他只是一个基数,只有拿出来买东西的货币,那才能叫钱。所以精气也是一样,存起来的叫精气,实际应用的就是气。所以中医里头讲,藏者为精,行者为气。大家一定要清楚《四气调神大论》里头讲的四时之气,是指还没有进入人体内的精气,它属于人体外的精气。后来道家有人想将精气这种东西具体化,认为精气也分阴阳,所以搞出了个日月精华。太阳的精华为阳,月亮的精华为阴,吸食日月精华就可以成仙得道。其实,他们搞错了,在人体之外的精气是不分阴阳的,只有进了人体之后才分别出了阴阳。 我们再来看第二点,精气与我们呼吸的空气不同,它不是空气。大家也知道,地球的大气层一共分为这么几个部分,一是对流层,一个是平流层,一个是中间层,一个是电离层。我们呼吸的这层大气就是大气层最底下的这一层,也就在对流层里头。它的厚度很薄很薄的,只有大约在十到二十公里之间。这往上的大气,你就呼吸不了了,因为它的氧气含量极低。而管子在上一段话里头说,精气这种东西,它上为列星。 也就是说,它不产生于地球,而产生于宇宙星空之中。在星际与星际之间穿行。所以管子有了很形象的比喻,很形象的说法叫流行于天地之间。我们后面要讲的《五运六气》讲到的五条精气带,它都发源于黄道二十八宿,这个黄道二十八宿,那已经远远超出了太阳系。但是这种在宇宙间流行的精气,它会到达地球,并且混入空气当中,混入地球表面的一切事物当中;最后,它会进入我们的身体,对我们的生命产生重大影响。这里面尤其对我们所说的那个神,它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所以,我在这里还要再次提醒大家,管子的这段话里有一个特别关键的信息,就是说精气不会影响我们的身体,而是会影响我们人类的神灵。也就是说,它对人类的意识部分产生影响,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只有有了气,有了精气,人类才可以思考、才会产生智慧。所以,精气只跟神有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一章叫《四气调神》而不叫《四气调身》。 我们从管子这两段话里头,还可以读出一个信息,精气可以下生五谷。这里的五谷,并不单单指的是五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它是指一个范畴。指地球表面的一切植物,包括五谷、五蔬、树木等等。如果再扩大一些,还会包括地球表面的所有物体,这些物体当中都会含有精气,比如说水。我们后面要讲到,这个脾胃你从哪儿吸取精气?水谷之精!就是从水谷之精饮食里头吸取精气,也就是说水中也有精气。 其实在中国的文化里,地球表面上的一切东西都含有精气,石头中也有精气;凡物皆有气。道家在炼丹的时候常常用一些矿物质,其实炼的还是精气。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串起来想,流行于宇宙、星空之间的宇宙精气到达地球以后,地球表面的所有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水和空气,甚至包括我们人体,都会主动的去截留这些宇宙精气。 讲到这儿,大家会问,宇宙中确实有精气这种东西吗?有点儿天文学知识的人就会说,宇宙中到处都是射线、尘埃,你哪儿来的精气! 说实话,上边的这些问题,我回答不了,而且我相信也没有人能够明确的回答。宇宙太大了,人太渺小!我们现在所知的宇宙知识,可能连零头都没有。我也可以反问你,你怎么知道在宇宙中就不存在精气?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些现代天文学的一些线索,让大家去思考,精气是什么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在上个世纪的时候,世界天文学有四大发现,就是发现了脉冲星,发现了类星体,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发现了星际有机分子。其中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对生命的起源与构成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天文研究人员从宇宙的光谱当中,他们就发现宇宙中存在的一些甲基和氰基等新的有机分子。1957年呢,美国天文学家汤斯开列了十七种可能被观察到的星际分子的普线清单。这个人由于对天文学的重大贡献,他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之后,人类一共从宇宙中找到了一百零八种天文有机分子。此外,还找到了五十多种由碳、氧、氢等元素构成的同位素,还有一些在地球上没有自然对比样本的有机分子。通过多年的研究,人们现在就开始证实说,这个有机分子它不存在高温的星球里。 你像太阳,太阳里头温度太高,肯定不行。你像一些黑洞里头它也没有,永远出不来。它只存在于温度较低的行星、暗物质或者宇宙尘埃当中。也就是在一个星系和一个星系之间的这片空茫茫的地区,它有可能存在有机分子。而这些有机分子,它随着宇宙尘埃和气体,飘飘荡荡,极不稳定,漫游在宇宙当中。 从我们刚才说的有机分子随着宇宙尘埃或者气体,在宇宙中间飘荡,它不稳定,它慢慢运行在宇宙各大处。你说这是不是特别有点儿像《管子》里所说的“流行于天地之间”呢? 所以,专家认为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对研究星际生命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比如说,目前发现的这些星际分子,几乎都是由六种基本元素构成。像氢、氧、碳,在这个表中排列的前五种,如果加上磷它就成了构成地球各种生命的基础材料。 这些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在茫茫的宇宙中到处充斥着构成生命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元素。 好了,大家要注意,刚才我们讲到,在这些有机分子里头,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在地球上没有对比样本的有机分子,它们构成什么样的生命,这个我们现在不知道。 说实在的啊,刚才讲了一段儿天文学的四大发明,都是唬人的。咱们不是专家,也不能一直冒充专家;这个咱不行,咱不讲了。但是这些宇宙中有机分子的发现,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有可能从新来定义精气。 刚才说了,说星际有机分子是构成生命、维护生命的最基本的一些元素。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定义为:宇宙生命要素的意思。 那么反过来,我们再看《黄帝内经》里,《管子》里所讲到的精气。我个人觉得它特别像宇宙生命素,就是这些有机分子。它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所以,我对精气是怎么来定义的: 所谓的精气,就是某种宇宙生命素,它穿行于星际之间,最后到达地球;它是人体里神的原始能量形式,而且它只对神起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神,也就《四气调神大论》里所说的神,就是我后面要讲的藏象生命体。 关于宇宙精气,我们还没有讲完,我们下一周再用一次课程来讲宇宙精气问题。今天的课呢,基本就到此,但是我要给大家留几个思考题。 第一个。宇宙精气具体从哪里来?它是如何到达地球?第二个问题,地球各色物质与宇宙精气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第三,风水学和精气理论有关系吗? 最后我想让大家来跟我做件事,锻炼一下想象力。请你放下书本,坐直身体,闭上眼睛,将自己的思想放飞到宇宙星空,穿越各种宇宙的星系和星云。在你的大脑里可能会出现这么这么一幅画面,在遥远的宇宙里,在星际与星际之间,在星系与暗物质之间,在远离恒星的行星周围;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它在飘飘荡荡,它就是精气。在远离引力的地方,这些精气它们汇聚成团,弥漫在黑暗中,缓缓的移动,而且更普遍。这些聚集一起的精气团,如果受到了星际引力的牵引,它们会呼啸而过,在星际之间开始穿行。 如果你仔细看,在二十八宿的周围,有一些精气团,它就直奔地球而来。它跨越了几十或者上百亿光年的距离,分成五条精气带扫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轨道,而地球每年都会缓缓地,依次穿过这五条精气道,为地球上的人类带来能量。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进行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的穴位开合,都有精气进入体内,让你们智慧无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