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区位于广东省中部,佛山市境西北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介于北纬22度58分至23度34分,东经112度46分至113度02分之间。东邻广州市花都区,东南与佛山市南海区相连,西北与四会市交界,北接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与高要市、佛山市高明区隔西江相望。三水区有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20多万(2010),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 三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高丘,东南多冲积平原及低丘;北江、西江与绥江汇流三水,三水也因三江汇流而得名,且著有“中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中国饮料之都” [1]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等多个城市美誉。三水位于广佛同城的西北边界、广佛肇经济圈的中部,是佛山市与肇庆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城市之一。2014年,三水在全国百强区中排名第38位。 [2] 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3] 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 [4] 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 [5]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6-7] 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三水区白坭镇银洲贝丘遗址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三水这块土地上已有人类居住活动。据旧志载:三水之地,秦时属南海郡。西汉至东晋属番禺、四会县。隋、唐以后中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三水地区远离所属县治,官府鞭长莫及,成为“冲、难之区”。明朝为了绥靖边远,有利统治,遂于嘉靖五年(1526年)分割南海县34图;高要县17图设置新县,隶属广州府。因县治所在地河口控西、北
、绥三江汇流,取“三水合流”之意,定县名为三水 [9] ,1913年,三水县隶属粤海道; [10] 1920年,撤销粤海道建制,三水县直隶属广东省西区善后公署; 1931年,三水县划归广东省西区绥靖公署管辖; 1936年,三水县划归广东省第一行政区管辖; 1938年,三水县划归广东省第三行政区管辖; 1945年,三水县恢复隶属广东省第一行政区; 1949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三水县; [11] 1949年10月17日,成立三水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接管国民党三水县政权; 1949年10月29日,佛山军管会 百年三水(9张) 成立并接管三水县,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1949年10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隶属粤中行署,三水县受佛山市(县级市)管辖; 1949年11月,成立三水县支前指挥部、中共三水县委; 1950年2月15日,成立三水县人民政府,受佛山市人民政府管辖,佛山市人民政府隶属珠江专区; 1950年7月1日,撤销佛山市,建置佛山镇,受南海县管辖,三水县直隶属珠江专区。 1951年6月26日,恢复佛山市建制,三水县受佛山市管辖。 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建置粤中行政区,三水县受佛山市管辖,佛山市隶属粤中行政区; 1956年1月4日,撤销粤中行政区,建置佛山专区,三水县受佛山市管辖,隶属佛山专区; 1958年11月至1959年3月,佛山专区一度改称广州专区,三水县受佛山市管辖,佛山市隶属广州专区; 1959年3月2日,三水县并至南海县,南海县受佛山市管辖; 1960年9月30日,恢复三水县建制,受佛山市管辖; 1966年,佛山市升为地级市,由广东省、佛山专区双重管辖,三水县受佛山
市(地级市)管辖; 1970年,佛山专区更名为佛山地区,佛山市、江门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三水县受佛山市(县级市)管辖; 1983年6月1日,撤销佛山地区建制,建置佛山市(地级市),三水县受佛山市管辖; 1993年5月28日,撤销三水县,建置三水市(县级市),直隶属广东省,委托佛山市代管; 2002年12月8日,撤销三水市(县级市),建置三水区,受佛山市管辖。 2003年1月8日,三水区挂牌成立 [12] 。 因西、北、绥江在境内汇流,故名三水。 2000年,三水市共辖4个街道(西南街道、河口街道、金本街道、南边街道)、7个镇(青岐镇、大塘镇、六和镇、乐平镇、范湖镇、白坭镇、芦苞镇)、1个经济区(云东海旅游经济区)。 2002年,撤销河口街道,建置河口镇;撤销范湖镇,并至乐平镇;撤销青岐镇,并至西南街道。 2003年,三水撤市设区后撤销六和镇,并至大塘镇;撤销南边街道,并至乐平镇;撤销河口镇、金本街道,并至西南街道;迳口华侨经济区划归三水区管辖。三水区共辖1个街道(西南街道)、4个镇(芦苞镇、大塘镇、乐平镇、白坭镇)、2个经济区(云东海旅游经济区、迳口华侨经济区)。 2008年,撤销云东海旅游经济区,建置云东海街道;大塘镇六和村并至迳口华侨经济区,建置迳和镇。 2009年,迳和镇更名为南山镇 [14] 。 三水区地形地貌复杂,有低山、岗地、平原、洼地等,在土地利用上具有多样性。三水区地形狭长,南北相距68km,东西相距30km,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半丘陵区。西北部多为200~300m的低山高丘,最高峰西平岭海拔591m。东部、中部、南部均为低壑丘陵台地,河涌纵横,土地肥沃;西北部为低山高丘,土壤母质为砂砾岩、变质砂岩、花岗岩及石灰石等,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分布于全区各地的丘陵区,均为砂岩、沙页岩、砾岩赤红壤等组成,约占24.4%。其余为泥沙冲积平原和河网地带,土地肥沃。形成了“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土地分布格局 [12] 。 气候 三水区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雨充沛,但分布不均匀,时有洪涝、干旱等灾害发生,夏秋两季常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雷电灾害频繁,属雷暴盛发区。影响三水区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早春的低温阴雨、夏季的台风、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强雷暴、大风、冰雹等);冬季的寒潮等。 气温:年平均气温为21.9℃。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7月份气温最高。年极端最高气温39.1℃(03.7.15);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0.7℃ (57.2.11) 。 降水:年平均降水日数(≥0.1)154.3天。年平均降水量1682.8毫米(4-9月:占总雨量80%)。全年雨季分为两段:4—6月为前汛期,主要是锋面低槽带来的降水;7—9月为后汛期,主要是热带气旋、热带辐合带等引起的降水。 日照:全年日照总时数1721.7小时。一年中最长的日照时数是7月为218.7小时,最短是3月为65.5小时。 雷暴:三水是雷暴多发区,历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1天。 河流 三水区境内河涌交错,西江、北江、绥江在此汇流。西江流经西南街道、白坭镇边境,北江从北至南纵贯大塘、芦苞、乐平、西南等镇(街道),并经思贤滘与西江相通。另流经区境内,长度在14.6公里以上的河涌有西南涌、芦苞涌、漫水河、青岐涌、樵北涌、九曲河、左岸涌、大棉涌、刘寨引水涌、乐平涌等10条。全区主要江河西江、北江水质保持良好 |
|
来自: 肇庆端州风水师 > 《阴宅选址迁坟公墓点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