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好的早晨,来一场巴赫马拉松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19-09-06

美好的早晨,来一场巴赫“马拉松”

“巴赫的音乐有佛性,这说法惊人,因巴赫信奉基督教路德新教。他写世俗音乐,写宗教作品,雅俗拼贴,难得糊涂,万物融洽至包罗万象。他的宽容和圆满,如同「佛有众生相,万物皆可佛」。”

——田艺苗

诗:爱上巴赫那天

by 黄灿然

那天可能是盛夏的顶点, 
因为接下来,日子便渐渐轻松。 
大地酷热,连太阳也躲进云缝里。 
城市酷热,连郊区也像火炉的边缘; 
树林下垂,变成涂在风景上的一层绿油漆。 
山中房子枯黄,港湾里游艇发白, 
双层巴士悄悄驶上高速公路; 
一架直升飞机在大海上空盘旋, 
仿佛飞行员在打瞌睡;更高处 
一只海鸥悬着,耐心地守望暴风雨。 
高楼群中,鸟声消失,只剩下 
城市深处传来的微弱呻吟。 
窗台上,蚂蚁麇集成一块污斑。 
天边吐出一团乌云,像伸长舌头 
要把对岸墨绿色的山峰舔走。 
那天可能是盛夏的顶点, 
我的耳朵向日葵般张开。 

1

 巴赫:《十小时精选集》

“巴赫马拉松,十小时的精选集。巴赫写了1000多首乐曲,据说让普通人抄一辈子都抄不完。”

——田艺苗

▲The Best of Bach精选

巴赫是一切音乐之始,也是一切音乐之终。

——马克斯·雷格

2

巴赫:《B小调弥撒曲》

“《 B小调弥撒曲》,巴赫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全曲分为《 垂怜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这是《 垂怜经》的一部分。巴赫将传统的实用音乐弥撒曲拓展成具有交响性的大型艺术体裁。他的复杂技巧、宏伟结构与朴素的情感交汇成的音乐之海,都是对万物的赞叹与感激。”

——田艺苗

▲巴赫《B小调弥撒曲》BWV232

在巴赫的音乐里,我听见上帝的存在。 

—— 卡萨尔斯

3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古尔德最后一次录制《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版。放慢了近20分钟,更深邃凝炼,乐人合一,但激情不改。《哥德堡变奏曲》如今是巴赫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但在20世纪之前,几乎无人演奏它。在音乐史中,20世纪是演绎的世纪,表演者备受瞩目并以影像进入历史,不少湮没的乐曲也随之新生。”

——田艺苗


▲格伦·古尔德1981年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WV988

“人们觉得巴赫的乐曲如恢宏建筑,朱晓玫却觉得他如流水,是欢快,亲切,天然,透彻的,让她想起中国的山水画、隐僧和老子。在寂静的雪夜里,琴声像从古代传来,让世界变得更加寂静……巴赫是修行,与上帝对话?都过度神化了。那些灵魂生来孤独,即使喧嚣中,也像独坐水底一般温柔沉静。”

——田艺苗

▲朱晓玫版《哥德堡变奏曲》

4

巴赫:《赋格的艺术》

“巴赫的音乐中没有具体情节和情感,也许因此,人们觉得巴赫很难听懂。但是可以尝试着把它们当作建筑来听:主题、答题、转调、展开……哪些是正厅、哪些是装饰,哪些是衔接的回廊……”

——田艺苗

▲巴赫《赋格的艺术》BWV1080 科隆古音乐乐团演奏

5

巴赫:《音乐的奉献》

“巴赫写宗教音乐,也写世俗音乐。他的世俗音乐曲调美妙,变化多姿,却也流露出宗教感。大概所谓的宗教感,未必和信不信神有关,而是来自他天性中的优雅、平静、单纯、真实、与世无争、矢志不渝……”

——田艺苗

▲巴赫 -《音乐的奉献》BWV1079(卡尔·李希特)

6

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罗斯特罗波维奇花了半生研读巴赫的《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到了晚年,他在法国乡间选了一座拥有900年历史的教堂,在这里完整录制了这部乐曲。在破旧拱廊与湮没的线条间,体会巴赫的信仰与巴洛克韵律,每一个音符都如真理般存在,既是一瞬,又是永恒,既是悲剧,又是救赎。

——田艺苗

小时候,我们觉得巴赫写那么多音符好难啊,每一拍卡牢,咔擦咔擦地像开火车。大师晚年的时候,用大提琴演奏丰富的声部,教我们领会对位曲的涵义:线条的交错里面,隐藏着些许不可言说的情意,欢乐的旋律里穿插着心碎的回忆,安静的曲调里隐藏着躁动的心,淡淡曲线牵引出了漫长岁月,看似深情的乐章里也有无情的宣泄。

——节选自田艺苗《靠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