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简介 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寻找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属足膀胱经。膏肓这个穴位比较隐蔽,针不方便扎进去,手也难以按到,想要有效刺激膏肓穴,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运动。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散热排脂、补虚益损、调理肺气、养肺调心的作用,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临床上多用于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结核,遗精,肩胛背痛,肺痨,咳血,失眠,多梦,项强,肩背痛,虚劳羸瘦,现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支气管炎,哮喘,阳痿,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乳腺炎,贫血,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久病体虚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药王孙思邈也长期坚持艾灸膏肓和足三里穴,在人均年龄仅有30岁的唐代享寿至少超过102岁,除了他先进的整体养生理念和生活方式以外,相信也得益于长期坚持艾灸膏肓和足三里。 药王孙思邈 显而易见,艾灸膏肓穴对于祛除身体较深层的风寒湿毒瘀血,具有独到作用。因此对于现代都市生活人群常见的寒湿淤堵,体质弱化,基础体温降低等特别适合,坚持艾灸应该可以收到比较明显的强身壮体和健康促进作用。 临床应用 灸法:膏肓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一种传统的特种灸法,最早见载于《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七,后人集为《膏肓灸法》二卷。此法之独特处在于首先强调取膏肓穴的体位姿势,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离,“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其次,施灸壮数宜多,“灸至百壮千壮” 。结合现代临床的具体情况,一般视具体情况以十多壮为宜。其三,灸完膏肓穴后必须灸气海、足三里三穴,“以引火气实下” ,防气火壅盛于上。一般而言,艾灸膏肓穴的疗效或者反应都会比较很明显,有时候灸后三两天会感觉气很足,神清气爽;有时候肚子会咕咕响,体质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的可能会排汗排湿或嗝气。 取穴:膏肓穴是人体膀胱经上的一个大穴,在后背肩胛骨旁。取穴时,患者平坐,屈膝抵胸,前臂交叉,双手扶于膝上,低头,面额抵于手背,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旁开月三寸处)按压,觉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掐痕做标记。 夏日灸膏肓 艾灸:悬灸法:艾条点燃后悬于膏肓穴位上方,距离皮肤两三厘米处进行熏灸,使局部有舒适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并应随时触摸感受穴位之灸感皮温和经气变化,灵活调整施灸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 麦粒灸法:患者应保持舒适的体位,一般为卧位。取少许精艾绒,将艾团搓成圆锥形艾炷、麦粒大小,在柱底部先行喷涂少量的艾姜艾灸消毒液做好穴位消毒,贴敷上艾姜纸模,然后再将麦粒灸放置于其上点燃,当局部感到微微灼痛时立即将艾炷移开再施以第二壮,连灸十余壮,灸后在施灸局部再次喷涂少量的艾姜艾灸消毒液,以防烫伤。也可以选用成品的麦粒灸,每日灸1次或隔日灸1次。 膏肓运动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病,大致都与膏肓相关。所以,中医典籍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对于都市生活人群,特别是需要经常伏案静坐、低头电脑(手机)而又缺少运动的人,如果能够坚持经常最多做以下以膏肓穴为中心的开合运动,也对促进健康大有裨益。 1、双肩旋转开合膏肓法: 两手自然上举,中指贴住肩关节中间的“肩髎”穴,以肩为轴,双肩一起往前转动10次,这就是在“开膏肓”;然后,仍旧以肩为轴,两肩往后转动10次,这就是在“合膏肓”。 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松开肩背部,长期练习,能有效解决肩背痛的问题;而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扩张,经常开合膏肓也能有效防治常见的心、肺疾病。 2、扇型开合膏肓法: 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 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这个动作可打开和挤压膏肓,做完几次后,人会感觉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3、反拳捶脊法: 把手放在人体背部,反拳沿着脊柱敲打。这样做可以把膏肓振开,又叫振髓法。 久坐后可依此法经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缓解颈肩背痛,疏通经络血脉。 这些方法既可益寿延年,还对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椎病、乳腺增生等都有一定的辅助防治作用,特别是适合都市人群,白领群体,经常伏案低头一族,消除疲劳,保护肩颈,通经活络,保持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