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露秋蝉:三首咏蝉诗,一蝉,一禅意

 文冠厚朴 2019-09-06

原价回收旧书,最低1.5折买好书

秋风渐渐,凉风习习,本应是最怡人的季节,却因处境不同、心境不同,诗人的心情亦如色彩斑斓的秋叶一般纷呈,栖在高枝上的蝉鸣可以是悦耳的,也可以是无奈的,居高可以歌声远扬,也可能高处不胜寒。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官帽打结下垂的冠缨。

身处高位依然汲饮清露,不忘初衷,栖居高处声音自然远扬,又何需凭借秋风。

虞世南眼中的蝉正如他刚正不阿、清廉忠诚的性情。

几经战乱、家庭变故,无论是锦衣玉食还是布衣食蔬,变幻莫测的外在环境改变不了他刚正清廉的初心。

年幼丧父,瘦弱的虞世南几欲承受不起丧服,小小年纪却懂得恪守礼仪,着布衣、食蔬,四岁的幼儿啊,天真烂漫的年纪他却比成人还克制。甚至是叔父被捕期间他也坚守礼节直到叔父回来命令他脱下布衫。

江都之变,兄长虞世基将被杀,他抱着兄长痛哭不已,请求让自己替长兄受死。虞世南不仅重情重义且视死若生。

辅佐君王之时,他敢于进谏、刚烈正直。山东及江淮遭水患,他劝谏太宗遵循道义,时刻警醒,不可因一时太平而骄傲懈怠。李渊驾崩,他劝阻太宗厚葬太上皇。“贞观之治”他功不可没。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太宗李世民感慨:“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同是居高、共饮清露,李商隐的蝉却是另一番心境。

因居高而难饱,悲叹之声又有谁愿聆听。五更了,鸣声渐渐无力几欲断绝,在一树无情的、神采奕奕的碧绿面前也只是徒劳而已。

漂泊的生活如浮梗,荒芜的家园早已杂草丛生。感谢这声声凄凉的蝉鸣,提醒着同样举家清贫的失意之人。

李商隐,幼年丧父,跟随母亲返回故里,身为长子他背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因为一手隽秀的楷体和斐然的文采,他开始佣书贩舂,用自己的才能挣钱贴补家用。

举家迁移洛阳后,深得令狐楚的赏识与器重,入其幕为巡官。因娶了与已故恩师令狐楚政治立场对立的王茂元之女为妻,陷入牛李党争令他的仕宦生涯大受影响。坎坷艰辛的仕途、爱妻离世、求援被拒,李商隐的晚年甚至想过遁入佛门。

人生如浮萍,浮浮沉沉乃常事,只是或起或落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唯一能改变的是面对顺境逆境时的心态。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七岁咏鹅的神童,因多次上书敢怒敢言“触忤武后”而身陷囹圄,在狱中写下这首对蝉的感叹。

囹圄外传来蝉鸣阵阵,平添囚徒思愁。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黑发少年如今在狱中孤独地吟唱白头吟。

露水沉重难以展翅高飞,呼号的大风掩盖了声声蝉鸣。一片冰清玉洁之心又有谁相惜。

出门寒门,七岁能咏诗,《咏鹅》人尽皆知,小小年纪就已才华出众、名声远扬。天生一副侠骨义胆、直言不讳注定了他跌拓起伏的仕途和坎坷却又坦荡的一生。

那一篇讨伐周武王朝的名作荡气回肠、豪情壮志,“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留下诸多千古名句。

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令武则天叹惜:“宰相得失此人?

虞世南不在意秋风吹向何方,自在鸣唱;李商隐面对无情碧树感激有蝉声警醒;骆宾王背负沉重的秋露和迎面而来的怒吼狂风,唯有声声叹息。

秋风萧萧,细风霏霏,历史车轮碾过斑斓的枯叶不疾不徐向前驶去。它,路过喧嚣的雀跃,听过稀疏的叹息,穿过浓荫的绿树,看过皑雪的旷野,留下或深或浅的车辙,任凭暖日融融还是寒雨凄凄。

蝉,也是如此,在深深庭院的高枝上,在荒凉的陋屋前,在欢腾的闹市里,在冰冷的铁窗外,鸣声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忽疏忽密,无关乎树下或喜或悲的人来人往。

人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既然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如一蓑烟雨任平生,管他归去是否也无风雨也无晴。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投稿,转载请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