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之《牛顿定律》核心知识点汇总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9-09-06

第一节 牛顿第一、第三定律

【基本概念、规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

(1)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

三、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

特别提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的效果,不会相互抵消.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重要考点归纳】

考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

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2.揭示了力的本质.

3.揭示了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1)牛顿第一定律并非实验定律.它是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而总结出来的.

(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也无关.

考点二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

(1)“三同”: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

(2)“三异”: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效果不同.

(3)“三无关”:①与物体的种类无关;②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

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之《牛顿定律》核心知识点汇总

【思想方法与技巧】

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者一定等大反向,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当待求的某个力不容易求时,可先求它的反作用力,再反过来求待求力.如求压力时,可先求支持力.在许多问题中,摩擦力的求解亦是如此.

第二节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

【基本概念、规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ma.

3.适用范围

(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2)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等)、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特别提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将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寻找加速度和未知量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

三、力学单位制

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2.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基本物理量共七个,其中力学有三个,它们是长度、质量、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

3.导出单位:由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重要考点归纳】

考点一 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瞬时加速度

1.求解思路

求解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明确该时刻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

2.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的“两种”模型

(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

(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

3.在求解瞬时加速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时刻对应的,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2)加速度可以随着力的突变而突变,而速度的变化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会发生突变.

4.解决瞬时加速度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哪些力发生了突变,哪些力瞬间不变,正确画出变化前后的受力图.

考点二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1.求解两类问题的思路,可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之《牛顿定律》核心知识点汇总

分析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应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1)解决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应把握的关键

①一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

②两类分析——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

(2)解决动力学基本问题时对力的两种处理方法

①合成法:

物体受2个或3个力时,一般采用“合成法”.

②正交分解法:

物体受3个或3个以上的力时,则采用“正交分解法”.

(3)解答动力学两类问题的基本程序

①明确题目中给出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特点.

②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计算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并画出示意图.

③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

考点三 动力学图象问题

1.图象类型

(1)已知物体在一过程中所受的某个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已知物体在物理图景中的运动初始条件,分析物体位移、速度、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问题的实质:是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理解图象的轴、点、线、截、斜、面六大功能.

3.数形结合解决动力学问题

(1)物理公式与物理图象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题型.对于已知图象求解相关物理量的问题,往往是结合物理过程从分析图象的横、纵坐标轴所对应的物理量的函数入手,分析图线的斜率、截距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得出所求结果.

(2)解决这类问题必须把物体的实际运动过程与图象结合,相互对应起来.

【思想方法与技巧】

传送带模型中的动力学问题

1.模型特征

一个物体以速度v0(v0≥0)在另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上开始运动的力学系统可看做“传送带”模型,如图甲、乙、丙所示.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之《牛顿定律》核心知识点汇总

2.建模指导

传送带模型问题包括水平传送带问题和倾斜传送带问题.

(1)水平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根据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速度方向判断摩擦力方向.两者速度相等是摩擦力突变的临界条件.

(2)倾斜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认真分析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情况,从而确定其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如果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应进一步确定其大小和方向,然后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当物体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有可能发生突变.

3.解答传送带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1)水平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情况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即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2)倾斜传送带问题,一定要比较斜面倾角与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关系.

(3)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情况可按下列思路判定:相对运动→摩擦力方向→加速度方向→速度变化情况→共速,并且明确摩擦力发生突变的时刻是vv传.

第三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基本概念、规律】

一、超重和失重

1.超重

(1)定义: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1)定义: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的情况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

二、解答连接体问题的常用方法

1.整体法

当系统中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我们可以把系统内的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质量等于各物体的质量之和,当整体受到的外力已知时,可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加速度.

2.隔离法

当求解系统内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时,常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3.外力和内力

(1)外力:系统外的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

(2)内力: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力.

【重要考点归纳】

考点一 超重和失重现象

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变化).

2.只要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无关.

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在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4.物体超重或失重的多少是由物体的质量和竖直加速度共同决定的,其大小等于ma.

5.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判断方法

(1)从受力的大小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从加速度的方向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考点二 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连接体问题

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

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考点三 分解加速度求解受力问题

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通常不分解加速度而分解力,但有一些题目要分解加速度.最常见的情况是与斜面模型结合,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是相互垂直的,而加速度的方向与任一方向的力不同向.此时,首先分析物体受力,然后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加速度a分解为axay,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xmaxFymay,使求解更加便捷、简单.

【思想方法与技巧】

“滑块——滑板”模型的分析

1.模型特点:上、下叠放两个物体,并且两物体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

2.模型分析

解此类题的基本思路:

(1)分析滑块和木板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

(2)对滑块和木板进行运动情况分析,找出滑块和木板之间的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建立方程.特别注意滑块和木板的位移都是相对地面的位移.

3.(1)滑块由滑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滑板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板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等于板长.

(2)滑块是否会从滑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滑块到达滑板一端时两者共速.

(3)滑块不能从滑板上滑下的情况下,当两者共速时,两者受力、加速度发生突变.

动力学中的临界条件及应用

一、临界状态

物体在运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相关的一些物理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当物体的运动变化到某个特定状态时,相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该物理量的值叫临界值,这个特定状态称之为临界状态.

二、临界状态的判断

1.若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

3.临界状态的问题经常和最大值、最小值联系在一起,因此,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4.若题目中有“最终”、“稳定”等文字,即是求收尾速度或加速度.

三、处理临界问题的思路

1.会分析出临界状态的存在.

2.要抓住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的受力和运动特征,找出临界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能判断物体在不满足临界条件时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4.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其他规律列方程求解.

四、力学中常见的几种临界条件

1.接触物体脱离的临界条件:

接触面间的弹力为零,即FN=0.

2.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

绳中张力为0,即FT=0.

3.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

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即ffm.

4.滑块在滑板上不滑下的临界条件:

滑块滑到滑板一端时,两者速度相同.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之《牛顿定律》核心知识点汇总

三、实验器材

小车、砝码、小盘、细绳、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天平、米尺.

四、实验步骤

1.测量:

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和小车的质量m.

2.安装:

按照如实验原理图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

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匀速下滑.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之《牛顿定律》核心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之《牛顿定律》核心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之《牛顿定律》核心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之《牛顿定律》核心知识点汇总

二、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打点的纸带匀速运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之《牛顿定律》核心知识点汇总

三、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

2.偶然误差: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