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评热点与写作|“郭巨埋儿”等,留在故纸堆里比上街好

 老刘tdrhg 2019-09-06

【素材回放】

“二十四孝”在现代引起的争论比较大,不可否认“二十四孝”里面的这些故事感天动地,但是部分故事又很沉重,细究下去又都充满矛盾和冲突。如果为了救母亲,要亲手埋掉孩子,那么,那个被埋掉的孩子,他的生命权难道就可以轻易抹杀?埋掉自己的孩子岂不是在犯罪?法律如何容他?母亲的心何安,社会的心又何安呢?温情的背面却是残忍,以救赎的名义杀戮,本质上是不可调和的,显然这样的孝道没有办法与现代社会取得共鸣,这些故事也是在尊重法律和保护权利的理念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人无法理解的

【素材解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孝道教育也应该具有与之前不同的内涵。随着社会经济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如何与时俱进地加强孝道教育,不仅是当前形势所迫,更是未来发展所需。正如专家所言,新时代的孝道应该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这样才能够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从而让人人都能接受,人人都能效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道教育是永恒的,我们的孝道教育要具备现代意识。可以说,我们当今的时代,孝老爱亲的故事也有很多,也在广大群众心中引起过强烈的共鸣。比如一诺千金的谢延信、无微不至照料公婆多年的肖剑珍等,因此,相关部门更需要进一步挖掘他们身上的价值,让他们的故事走进更多学校、更多家庭,走进更多人的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孝道才能在传承和时代精神中取得平衡,才能注入新的内涵,才能生生不息。

【适用话题】

借用孝道寓意,不要求模仿行为              大背景不同了,不应简单照搬

“孝道教育”要具有“时代精神”

今天我们讲弘扬传统美德,就必须要回归人性

新孝道的核心精神应该包含六个关键词,即关怀、支持、理解、自在、尊重、学习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它所承载的孝道文化却从未过时

孝老敬亲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性文化,是把每一个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力量之一

弘扬孝文化需要每个人增强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没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具体的对象和场景

宣扬孝道文化有必要,但是在对汲取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时应做区分,对于过时的应该做一些甄别、提炼和升华,有的则可能就需要淡化

【素材锐评】

“原封不动”引人诟病

然而时至今日,在北京的一些社区,乃至街头,不加选择地把“二十四孝”搬出来“教育”大众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望京文化广场,有一面绘有“二十四孝图”的文化墙。在这里,“二十四孝”的每个典故都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在市民面前。虽然配文是文言文,但配合着生动的彩图,其中的内容一目了然。

对于文化墙上的内容,年轻的家长并不太“感冒”,甚至不时能听到调侃的声音。一位家长说,时代不同了,这些内容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指导意义了,甚至已经失去了参照的价值。“比如‘戏彩娱亲’、‘恣蚊饱血’之类的,听上去就很怪异。”

但是,现场的一些老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正因为时代不同了,所以问题不能这么看!”77岁的张大爷是一名退休教师,对“二十四孝”颇有些研究。他说,这些故事都是有据可查,称得上“有鼻子有眼”,并不算是瞎编。“非要较真的话,这些内容的确是没有什么讨论价值了。”张大爷说,时代在变,思想也在变,传统的“二十四孝”虽然借鉴意义不太大了,但起码说明了中国人的孝道是从古代传承至今的,而且深入人心。

对于这个观点,不少市民都表示了赞同。大家认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它所承载的孝道文化却从未过时。“如果加以注释,指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愚孝’,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一位老人表示,如果原封不动地把“二十四孝”搬到宣传栏里,其实是一种“懒政”。这样不但起不到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