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额外加力”才是好教师

 江山携手 2019-09-06
吴奇

    听了徐江老师的《好嘴杨巴》一课,我深切感受到教学不仅应教课文外显的语言能力,还要指向课文背后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请看师生问答:“同学们,好嘴杨巴‘嘴’好,体现在哪些方面?”“脑瓜反应快!”徐老师接着说:“把有关语句读出来。”

    学生读道:“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接着徐老师请学生具体分析杨巴如何嘴巧、会说话。

    课上得非常顺利,这时徐老师话锋一转:“诚然,杨巴嘴好,聪明,机灵。但他的聪明机灵也透着一种市侩气,特别是一种奴性。”接下来他开始进行分析与批判:

    “我们一起来分析杨巴说的三句话。第一句是‘中堂大人息怒’。这是个引子,引出杨巴的解释。第二句话的前半句‘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这是全篇的妙句,它给了李鸿章大人一个暗示,茶汤上面的漂浮物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同时也是在给李鸿章解围。但第二句的后半句‘惹恼了大人’,就不妥了,杨巴是在给大人赔不是。本来是中堂大人的误会,却怪罪自己。特别是第三句话‘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一副讨饶的嘴脸,过于贬低自己,给自己头上扣屎盆子。这句话明看是在讨饶,实际上把李鸿章给骂了——不知道碎芝麻就发怒,中堂大人太专横了!其实,向李鸿章暗示了茶汤表面浮着的不是脏东西而是碎芝麻粒之后,继续加强对这种小吃配料的介绍,以及他们为接待中堂大人如何做精心准备,明显试图来消除中堂大人对茶汤的疑虑,以表现自己做事的认真和仔细。在自己没有做错的情况下,自责、讨饶、磕响头,这样做显示出的是一种强烈的奴性。”

    分析之后,徐江给学生布置练习:假如你是杨巴,怎样把话说得“更好”。他要求学生既要汲取杨巴敏锐机智的一面,同时还要克服杨巴奴性的一面;既要给李鸿章一个台阶下,使其避免尴尬,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他请学生修改一下杨巴的话,写完之后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完,徐老师展示了自己的修改:“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的口味,既然您老人家不爱吃碎芝麻茶汤,容小人重给大人沏一碗不加碎芝麻粒的,要不给您换成桂花味儿的、玫瑰味儿的。小人没见过大阵势,办事不周,其实小店为大人备了好几样呢!”

    从口味出发,又有对茶汤的介绍。不但给李鸿章一个委婉的解释,也符合一个茶汤店为接待贵客所做的各种准备,这就加强了去除疑惑的作用。“既然”一词承接李鸿章打掉茶汤碗事件,顺势为李鸿章解困。“容小人……”“其实小店……”这些话说得从容不迫,有礼有节,比原文中捣蒜般磕头的杨巴显得既有智慧,又有尊严。徐老师的修改非常切合当时的情境,又不露痕迹地示意李鸿章发怒是误解了下情。

    课后与徐老师交流,徐老师指出,在他看来,教师要有“阅读超越”的意识,要有不“盲从盲信”意识,要具备能够发现文本缺陷并从缺陷背后去解读文本深层含义的能力。

    面对《好嘴杨巴》这篇课文,我们如果仅仅从“好”这一面来看杨巴,那就太简单了,而且还丧失了引导学生学写对话的好时机。老师只有“额外加力”,才能引导学生看到好嘴“不好”的一面。“好”很容易看,而“不好”很难发现,不深入思考是看不出的。

    (作者单位:天津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