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选分经药性赋》——肝胆经用药赋

 鱼塘春 2019-09-07
将军而谋虑相兼。锐不可敌。主筋而变动为握。魂之所藏。性当急迫仓皇。早申宽解慰安之义。木欲扶疏条达。故有酸泻辛补之方。
1、当归辛温甘苦。为阴中之阳方。治阴虚而阳无所附。为血中之气药。使气调而血有所归。

2、芍药酸苦微寒。补脾阴之内损。营卫和而腠理皆充。泻肝火之上冲。胁痛除而脘疼不作。

3、泽兰甘苦辛温。主经候可通。症瘕可散。消水总由耗伤之品。舒欎亦由气味之香。

4、天麻辛温无毒。治诸言不遂。麻木不仁。除惊兼有去湿之功。却风又入厥阴之经。

5、龙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之火邪。而下焦之湿热顿去。

6、夏枯草辛苦微寒。散厥阴之欎火。而夜痛之目珠堪医。

7、降真香辛温。行瘀滞之血如神。止金疮之血至验。

8. 海桐皮苦平。理腰膝之疼若圣。除风湿之害称奇。

9. 蒲黄味甘而平。疗诸疮疖。消瘀通经。心腹膀胱之热。一攻而殆尽。

10、首乌苦濇甘温。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产后崩带之病。倾倒而无遗。

11、艾草叶苦辛而温。得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理气血。走三阴。而吐衂崩带有藉。

12、青蒿子味苦而寒。受少阳之精。能治阴分之伏热。清暑邪。走肝胆。而目疾风毒无虞。

13、茜草根酸而咸温。行血止血。得通经导滞之能。

14、蜜檬花甘苦微寒。明目润肝。为涤热和营之用。

15、全虫辛平有毒。逐肝风。透筋骨。而并除惊痫。

16、天虫咸辛而平。化风痰。平惊疳。而兼疗齿痛。

17、萆薢辛平而苦。主腰膝作疼。风寒湿痹。既可去膀胱宿水。反能止失溺便频。

18、沉香辛温甘苦。主心腹作痛。下气调中。犹堪去脾土痰涎。更可疗肌肤水肿。

19、百药煎甘酸。去咳嗽之痰。不啻掌示。疗热渴之病。犹若神灵。

20、五灵脂甘温。止血气之痛。无异手捎。行冷滞之瘀。真同仙术。

21、刺蒺藜辛苦而温。能疏肝而泻肺。症瘕石散者可尝。

22、延胡索辛苦而温。能行气而通经。瘀滞有余者可食。

23、荆芥辛苦而温。入厥阴又入太阴。行气分兼行血分。力备轻宣。而血中之风可去。功能发表。而膜外之风从汗解。

24、芎藭辛温升浮。为厥阴之主药。乃少阳引经。上行头。畅清阳之气。而止痛疼。下行血海。养新血之生。以通壅塞。

25、钟乳石甘温。益精壮阳。下焦之虚弱宜宝。止嗽解渴。上部之虚损堪珍。

26、花蕊石酸濇。专走肝经。金疮之流血至效。能化瘀血。胞衣之不下殊灵。

27、吴茱萸辛苦大热。能镇逆而疏肝。可温中而除湿。

28、刘寄奴辛苦而温。能下胀而止血。可通便而破症。

29、紫草甘咸而寒。入厥阴而凉血。解疮疡之毒盛。

30、红花辛苦甘温。入肝经而活血。疗产后之血凝。

31、苏木辛温。能宣表之风邪。除新旧之瘀血。

32. 芦荟苦寒。解胸膈之烦闷。疗稺童之癎惊。

33、桑寄生苦甘。活络舒筋在所胜。

34、枸杞子甘温。滋肝益肾乃其能。

35、青黛咸寒。泻欎火于肝家。治黄疸之君药。

36、紫参苦寒。消肝脏之痞块。为血积之殊珍。

37、鲜生地甘苦大寒。能治丙火。而诸经之血逆可平。又清燥金。而吐衂与崩中至圣。

38、干生地甘苦而寒。养阴退阳。而五心之烦热宜斟。生血凉血。而血晕与崩中颇神。

共 38 种 
胆膺决断之权。官名中正。腑无秽浊之传。声称清净。娱情恬澹。依然王道之无私。矢志担承。俨若将军之执竞。禀无输矣受之资。托半表半里之病。
1、丹皮微寒苦辛。泻血中之伏火。退无汗之骨蒸。行足少阴并厥阴。治惊痫疮疡与烦热。

2、柴胡微寒而苦。能行清气上行。主治阳气下陷。平厥阴少阳之热邪。散十二经脉主疮疽。

3、菊花甘苦微寒。平肝木。益肺肾。而心火顿除。散湿痹。治头眩。而目翳堪去。

4、钩藤甘苦微寒。除心热。平肝风。而惊啼颇效。疗目眩发癍疹。而舒筋称奇。

5、五加皮性系辛温。明目舒筋。克归功于藏血之海。益精缩便。更得力于闭蛰之官。风湿宜求。疝家专掌。

6、郁李仁辛苦温。润达幽门。而关格有转输之妙。宣通水府。而肿胀无壅遏之嗟。破血有效。津损非宜。

7、常山寒而辛甘。能引吐。消饮痰。独擅截疟行水之力。

8、草果性属辛热。克除痰。又消食。更治太阴独胜之寒。

9、预知子性属苦寒。杀虫疗蛊。理痃癖而气块能消。止烦闷而小便自利。

10、酸枣仁味系甘酸。益胆滋肝。疗胆虚而阴气克助。敛阴汗而心君可安。
共 10 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