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妈妈」还没学会爱

 水刀木5hm6u90s 2019-09-07

《都挺好》原著里有这么一句话:

我们等了一辈子,都在等父母一声抱歉;父母等了一辈子,都在等我们一声谢谢。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等到。

2019年4月17日,上海一个17岁的男生,由于在校和同学发生矛盾,且遭到母亲批评,从卢浦大桥上纵身跳下丧生,留下母亲在桥上懊悔痛哭。

他再也等不到母亲的那句抱歉。

而,当一部分人表示理解,或因为事件揪心而沉默时。

有一些言论,又很难让人沉默——

他们又开始,以那副痛心疾首的姿态,指责自杀者了。

有的内心强大之流,说死者心理脆弱,多大点事——

有的道德完美之辈,说死者自私、没有责任感——

有的恶毒极致之属,干脆说死者活该——

飘飘想起一句话——

大多数人的感受,就像军号那样单调。

什么时候,社会的共情能力,变得这么低下了?

男生的自杀行为,真的那么难以理解吗?

并不。

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么一个细节——

男孩的母亲的车,是有些突兀地停在公路上的。周围并非堵车、红绿灯。

且,母亲下车指着车窗说了几句话。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母亲在男孩跳桥之前,可能一直在批评他。还专门停车,说了一些激化男孩冲动情绪的话。

在学校经历了不悦和委屈,回家了,却无法在最亲近的人身上得到安慰和理解,反遭批评和语言攻击。

或许,在大多数成年人粗糙的认知里,这和社会的残酷相比,都是小事。

但。

对于一个17岁的、没经历过社会磨砺的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不就是他的全世界吗?

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在家和家人发生矛盾,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可能让他处于一种两面夹击,无处安身的状态。

也或许,还有更多别的稻草,压在他稚嫩的背脊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相对单纯,而造成的不抗压,对于擅长以己度人,缺乏同理心的网友来说,他们无法理解。

对于中国的很多父母来说,他们也无法理解。

《共情的力量》里,有这么一段话——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当做一个物体或一个东西来爱,我们会想让那个人保持不变,这样就能与我们在头脑中构建出来的图像相符,而那个图像,是经过仔细打造来满足我们需要的。

但,理想的图像是想象出来的产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只有在愿意把他人看成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人时,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亲密感。

对于很多中国父母来说,孩子,就应该是这么一种“理想的图像”。

他们无法把孩子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完整的人来感受、尊重。

他们要求孩子严格遵守他们价值观里的规则,不能有过多的情绪,必须理性前行。

《都挺好》里有这么一个情节。

苏明玉的梦想,是考清华大学,苏母得知后极力反对。

一句风轻云淡的“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把明玉沉甸甸的梦想一秒击碎。

梦想破碎,明玉哭泣。苏母却认为她小题大做,严厉指责——你还委屈上了你?我们把你拉扯这么大,我们容易吗?

这是中国父母共情能力低的一个集中、典型、夸大的反映。

很多父母或许没有苏母这么极端、偏心。

但也同样认为,小孩子稚嫩的梦想,是不值一提的。

大人都没有梦想、梦想被泯灭,小孩子的“瞎想”又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必要呢?

且,在自己的理解和这立场下,自己已足够合格——供孩子吃,供孩子穿,养这么大,还不满足?

什么情绪、精神世界,我们小时候怎么没这么多事。

可,体现中国父母共情能力极差的另一个重灾区,恰恰就是与情绪有关。

比如抑郁症。

很多患者都表示,最大苦恼就是父母、家人或朋友对这病的不理解。

于是有了这么一句话“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之一”。

为什么?因为人在痛苦的时候,本能反应就是求助于自己最亲近的人。

而,这种求助,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拒绝了,那会是什么感受?

那就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救我了”的绝望感。

反之,家人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态度,只要“可爱”一点,对他们的病情康复,就是极大的帮助。

比如《丈夫得了抑郁症》里的高崎晴子(宫崎葵 饰)。

丈夫高崎干男(堺雅人 饰)由于工作的单调乏味和生活的压力患上了抑郁症。

小晴

我不会做便当了

什么都做不了

我 好想死

晴子得知后,先是让干男去看医生,无果。

她便一狠心,以离婚为要挟,让责任感很强的干男辞去工作。

在干男辞职那天,晴子陪他搭电车。

亲身感受他这么多年来,每天早上都要承受的逼仄。

这么挤,这么多年你可真能忍啊

从明天起就不用坐了

一直以来辛苦你了

话刚说完,干男就在电车上控制不住地嚎啕大哭。

看,想让一个人的痛苦瓦解,并没有那么难。

一个人隐忍多年的痛苦,可能只需要亲近的人一句“你辛苦了”“我懂”“不要再勉强自己努力了”,就能得到释放。

和晴子的做法对立的,是干男的亲哥哥。

干男辞职后,哥哥来探病,面对精神萎靡的弟弟,乐观派的哥哥,激情慷慨地讲了这么一番话。

这家伙从小就对鸡毛蒜皮的事很在意

所以才会得什么抑郁症

男人就是一家的顶梁柱

再怎么辛苦,想到是为了家人

就会努力的

意料之中,起了反效果。

干男缩进被子,自闭了。

要怎么努力才好啊

不像哥哥那样 什么都努力不了

飘飘想起某部日本纪录片里的一句话。

一个病榻上的老奶奶说,她最不喜欢前来探病的人。

因为没有什么事,比健康的人,在你的病榻前交谈探望,更令人心力交瘁了。

为什么?因为居高临下的同情,外行、不够理解的话,即使是好心,也还是会加重伤害。

甚至,把痛苦者作为一个普遍现象来施予高尚关怀,本身是带有标榜自己的意味的。

其实,痛苦者,需要的往往不是你把他当成一个标签化的弱者对待,而是需要,你把他当成一个独特的个体来理解。

换句话说,他们需要的是共情。

同情是安慰,是一种良知;共情是理解,是一种能力。

但对于如今的很多中国家庭来说,他们连基本同情,可能都做不到。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只能通过自我毁灭,才能换来父母的重视,那真的太残酷了。

但比这更残酷的现实是,明明类似的惨案时有发生,可那些习惯拿着孝心去绑架孩子的权威式父母,真的有从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中认真反思过吗?

他们或许觉得:这是别人家教育方式的问题,是别人家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我的教育没那么偏激,我家孩子不会有自杀的念头,更没有自杀的胆子。

更何况,“我这一切,都是出于爱”。

可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长大,他怎么舍得这么决绝地离开?

父母和孩子,应该以什么方式相处?

父母对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

飘飘想到一部英剧《德雷尔一家》。这部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30年代,单亲妈妈德雷尔夫人带着4个孩子从英国搬到希腊科孚岛的故事。

4个孩子,个个都不省心:

老大一天到晚做着作家梦,天天敲着打字机,但才华实在有限。

我为什么想不出有趣的东西?

老二无业游民,莽撞冲动,成天泡妞打枪。

活脱脱的傻儿子。

老三不断恋爱又失恋,为青春痘和身材无比烦恼,人生规划想一出是一出。

我永远找不到爱我的男人

老四是个动物狂热份子,动不动就领动物回家,在家后院开了个动物园。

以现在主流的评价标准,这几个孩子“都挺糟”。

摊上这一家子,当妈的能不烦吗?

当然烦。

作为一家之主,她为全家生计发愁,为孩子们的未来担忧,她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多到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暇顾及。

刚搬来的时候,几个熊孩子看着真是让人火大,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没人想着去赚钱养家,没人想帮妈妈分担一点。

妈妈最初也很暴躁,偶尔也会抓狂。但在彼此共处的生活中,她渐渐明白:孩子们迟早会长大离开,比起一味地控制孩子,更应该尊重孩子们的决定和选择。

但是爱的一部分是学会放手

所以哪怕孩子们的爱好再怎么荒诞,个人生活再怎么丧,她也不会任意干涉和指责。

老大出版的作品无人问津,当妈的就张罗着给他办一场读书会(最后还是冷清收场)。

我儿子劳伦斯要举办一场个人朗读会

老四的蝙蝠死了,他好难过。

于是全家为这只蝙蝠举行葬礼,规模比爸爸的葬礼还要隆重。

其实妈妈一直都懂教育的真谛。早在英国的时候,老四因为逃课被校长体罚,妈妈被叫到学校去,她不是先去责罚孩子,而是和校长讨论她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出孩子最好的一部分

而不是向他们灌输鞭打的恐惧

在校长要求她写道歉信的时候,她霸气地领着老四退学,临走前还折了校长体罚儿子的藤条。

他不会再回校了

我宁愿让猴子来教他

但她也不是一味偏袒孩子,在他们犯错的时候,她照样当面指出。

听着杰瑞,你得懂一些规矩

你不能再这么野下去了

在妈妈的庇护下,四个孩子都不着急长大。

但他们也开始体谅妈妈的烦恼,帮她介绍对象,帮她兜售食物补贴家用。

赚到第一桶金的兴奋

这部剧之所以深得人心,是观众看到了母亲和孩子一起成长,大家都在为这个家而变成更好的自己。

“爱”的学分永远修不完,一家人在这堂课程中,学会关心彼此,更学会热爱生活。

日子还是过得拮据,家人还是习惯互怼,未来还是充满不确定,但因为每个人对家人的信任和依赖,日子就过得非常有奔头。有家在,就没什么过不去的。

 女朋友分分合合,但家人是一辈子的

比起已经一地鸡毛还要维持体面和和气的“都挺好”,这种在嬉笑怒骂中共同扶持着往前走,难道不是亲子关系更好的打开方式吗。

纪伯伦写过一首《论孩子》,里面有这么几句,飘飘想和大家分享: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飘飘不知道,那位17岁的少年,是不是在那一瞬间追求到了他的灵魂,但我希望他下辈子可以快乐地长大。也希望为人父母的,能学会如何表达爱。

有些道理,大家都不是不懂,只是懂的时候,已经太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