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家人之名》齐明月与母亲翻脸:浅析“父母在,不远游”深层含义

 微光片断 2020-09-07


引言:

有句老话流传甚广:父母在,不远游。很多人都用这句话来教导别人:父母还在身边的时候,尽可能多陪陪他们,不要去太远的地方,要孝敬,要听父母的话,别老让父母操心。

因此,当子女面临一些抉择时,就会被这句话“捆绑”。例如最近热播的影视剧《以家人之名》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齐明月有一个去北京发展的机会,而妈妈又说太远,又说空气不好,又说等回来不好找对象了,就是不同意。

到后来,从小饱受控制和压迫的齐明月选择了彻底翻脸,和妈妈对抗,爆发的场面触动了众多网友,很多人表示出了感同身受,其中也包括网友潇潇。

“远游”or“不远游”?

潇潇是个独生女,已经上大四了,她想要考研,继续读书,去上自己喜欢的那所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尽管自己成绩算不上好,但是她不介意“二战”,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做到的。

可是父母却坚决不同意,父母一直认为,她就应该在大学里找个离家不远的男生谈恋爱,毕了业,工作稳定下来后,两个人结婚生子,在小县城里这样平平淡淡过一辈子,自己就不用操劳了。所以,潇潇从上大一开始就被父母各种催婚,催找对象。

潇潇心里很难过,她不想这么快就让自己的人生抬头就看到结尾。当初高考完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就以“离家太远”为由,拒绝让她去外地上心仪的大学。

母亲声泪俱下地说:“你还没有离开过我,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到时候,妈妈想你了怎么办?看都看不到你……”潇潇心一软,就填报了本地的一所高校。

如今想考研,父母又开始阻拦,又说她啃老不挣钱,又说学历高找不到对象,最后打起了“感情牌”。

潇潇的爷爷有老年痴呆,身边离不开人,兄弟姐妹4个再加上保姆,5个人轮流伺候老人。母亲问潇潇:“如果我老了也成为你爷爷这样,你也会守着我吗?”

潇潇突然就鼻子发酸了,她明白了,父母是想等老的时候,自己也能够成为他们的依靠。潇潇犯了难,究竟是出去看看世界,还是留在这里陪伴父母?

“父母在,不远游”,是什么?

  • “父母在,不远游”出处

我们总是听到这句话:父母在,不远游。可是这句话是被截断的,其实还有后半句。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意为: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父母,自己去哪里,做什么,何时回来等。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父母在世,子女奉养并孝敬父母是应做的义务,可是当子女有了明确的目标,也要去做,但是要把缘由和父母讲清楚,并将父母安置妥当。

不仅仅需要和父母讲清楚自己去“游”的理由与道理,其中还包含了你对父母的安置、期间的赡养、常回家看看、多沟通交流等诸多问题,便是对“孝”的兼顾。

  • “父母在,不远游”常见原因

其实,父母们不希望儿女走得太远,都是有原因的。

1.父母会担忧

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每天朝夕相处,虽说可能双方会产生摩擦分歧,不过,相互之间的关联是密不可分的;可一旦拉开了距离,父母会忧心你在外吃得饱不饱,睡得好不好,有没有受人欺负。

2.你需要帮助时,父母无法出现

过去20年,你一直在父母的羽翼庇护之下,父母为你遮挡了大部分的狂风骤雨,生怕你一旦离开,便像温室中的花朵一般,无法在炽热的阳光下生存。

3.父母需要帮助时,你无法出现

在《孔子家语》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去齐国,途中听到哭泣声,上前看到一个身挂镰刀、戴着白带的人,孔子便问他是谁又为何而哭。

那人回答说叫丘吾子,之所以哭是因为他的人生有三个过失,到了晚年才发觉,追悔莫及:“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

而丘吾子所说的“第一失”就是因少时远游、回家时父母已去世之“失”。过去通讯很不方便,导致消息滞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怕徒留遗憾。

  • “父母在,不远游”的负面原因

从上面的原因来看,父母对于我们要去“远游”这件事忧心忡忡,是有情可原的,可凡事都有个度,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只怕原本的“爱”就变了质。

1.担心子女不再依赖自己

母亲十月怀胎,经历孕吐、翻身难、耻骨痛等苦楚,又一朝分娩,走过一趟鬼门关,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把爱哭闹、调皮任性、叛逆的孩子养大成人,每天朝夕相对,即便可能“刀子嘴”,可那种从血缘到生活的羁绊是密不可分的。

孩子就好像父母手中的风筝一般,总是被牵绊着,可风筝又羡慕自由的鸟儿。从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开始,就常听到一句话:“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父母对子女的依赖性比子女更甚,以至于某天孩子羽翼丰满,想要翱翔蓝天时,父母也会用亲情去“绑架”孩子,告诉孩子自己需要他,亲手割断了孩子的“翅膀”。

2.担心离得远了,孩子会不受自己控制

相当一部分父母对孩子有极强的控制欲,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他们为孩子铺好了路,做好了规划,打理好了一切,孩子必须按部就班跟着走,稍有不顺从,那就是“不孝”。

《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妈妈,控制欲极强,只是喝一杯牛奶,都足够让人窒息;《以家人之名》中的陈婷,生活不能自理时依赖当初自己抛弃的孩子,生活可以自理时也捆绑住凌霄,导致他得了严重的焦虑症。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按照自己铺设的路走,就像提线木偶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服从自己,有些思想偏激的父母就会钻牛角尖,变得竭嘶底里。

“父母在,不远游”,怎么看?

  • 有些时候,“不远游”才是不孝

有些人认为,孔老夫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父母在,就守在家里孝敬父母就行了,哪里也不要去。恰恰相反,这就有些曲解圣贤的意思了。

我们都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剩下两个是什么呢?

古人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如果家境贫寒,日子清苦,自己身体力行不去努力让生活更好,只是单纯地陪伴父母左右,难道是让父母跟着自己一起饥寒交迫吗?这不仅是不孝,而且是最大的不孝。而其二恰恰是鼓励人们去开创事业,以奉养父母。

  • “不远游”,如何“平天下”?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思是: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人面前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要先治理好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先要管理好家族;要想管理好家族,先要修养自身品性;要想修养自身品性,先要端正思想;要端正思想,先要使意念真诚;要想使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如果“不远游”,那如何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岂不都是空谈?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伟大的理想抱负,但是起码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 尊重子女,适当放手

父母对孩子的确依赖性更大,特别是单亲家庭更甚。可是要知道,你的孩子不仅仅只是你的孩子,TA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TA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态度、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你为他铺好一切路,只让他像个提线木偶一般,按部就班地顺应你的规划就好。

龙应台《目送》中写过一段感人至深的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无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父母都要在子女渐渐长大成人后,学会放手,尊重子女的意愿。父母再多的谆谆教导,只怕都不会在他们心里留下怎样的痕迹,倒不如就交给时间,放手让他们去经历。

  • “远游”可以,但要“游必有方”

孔子提倡陪伴父母身边孝敬二老,也并不反对子女外出游学、游宦。而作为子女,因为“远游”而无法在身边尽孝道,则更应该“游必有方”。

首先体谅父母的心情,给父母讲清楚“游”的理由与道理,其次告知自己的去处与归期,安排好父母的起居供养,定期联系,且在有事之时能联系上,常回家看看,这就是最起码要做到的“孝”。

梦想、诗与远方的确很重要,但是不要动不动玩失踪,古人通讯不便,“则古今人情,亦不相远”。如今通讯方便,平时打个电话,发个消息,视频一下,都足以让父母宽慰。

结语:

最后想要对潇潇说,无论是“远游”还是“不远游”,无论是追逐梦想还是陪伴父母,我希望,在成为一个足够成熟的“大人”之前,要先“修身”,把自己塑造好,完成想完成的学业,做让自己有成就感的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独立的女性。

这样,即便是接下来父母老了,真的需要人照顾了,你也可以请护工、雇保姆,而不是在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没有能力照顾任何一方,也花不起钱请人帮忙,那时候才是真正的无可奈何。

今日话题:如果你是潇潇,你会如何选择?

欢迎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