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余![]() 时下,“三观”是个舆论场中的热词。年轻人早已习惯于把“三观合不合”作为交友及择偶的重要标准。而在三观中,世界观又可能是最关键的那一个,因为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其价值判断和人生道路。 我们应该如何描述自己的世界观?在《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以下简称《世界观》)一书的作者理查德·德威特看来,世界观不仅是一些分离、独立的观点的集合,更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体系。科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套新的认知体系,如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变迁,作者探讨了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演化论等理论给世界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但这并不能和他的世界观画上等号。当它和亚里士多德所秉持的其他数以百计个观点,如“土元素有一种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因为地球含有土元素)贴合在一起时,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 或许有人会问,纵然如此,那又说明了什么呢?接下来,《世界观》想要向读者展示的就是,人类的世界观不仅反映着对世界的认识,更在潜移默化之间推动,甚至改造着人类社会。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未来走向何方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世界观。众所周知,在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努力下,地球不再是宇宙中心的观点逐渐为世人所接受。但世界观是一个观点集合体系,重要的不是某个常识的改变,而是整个体系的更新。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宇宙是有目的的、有本质存在的。因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而其他天体围绕地球做运动。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物体只有在存在外界运动来源时才会运动。所以,天体运动必然是神明的杰作。 但在牛顿世界观中,不需要这样的因素来使宇宙运转。行星的运动被解释为惯性以及重力作用共同的结果,简而言之,牛顿世界观不再需要“上帝”。 但这又说明了什么?事实上,世界观的改变,使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普遍认知也随之改变。由于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每个物体在宇宙中都能找到天然的位置,所以每个人在其所处的整体环境中也应该各安天命。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君权神授是合理的,因为这是命中注定的。 有趣的是,17世纪40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被推翻、审判时仍然使用这一信条为自己辩护。如果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西方近代史,不难发现,英国和法国革命,无不以个人权利为重点诉求。而这些革命都发生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被摒弃之后,难道这只是巧合吗? 自《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以来,今天的人们似乎已经全然接受了牛顿世界观。那么,这一情况会持续至永远吗?理查德并不这么想。他列举了一系列科学的新近发展,试图提醒我们,从牛顿世界观中得到的某些“常识”,可能并不是真的。 比如,大多数人秉持绝对空间的观点,也就是认为空间并不会因为运动而缩小或扩大。同样,大多数人也坚信绝对时间的观点,也就是说,不管在哪里、对谁来说,时间的流逝都是相等的。但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后,这些看上去毫无问题的观念正在被动摇。想一想几年前上映的电影《星际穿越》吧,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接受一些和牛顿世界观相抵触的概念。 虽然,断言牛顿世界观会被取而代之还为时过早,但作者理查德试图向读者传达的讯息是明确的:世界观的发展,从未停止。那么,这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上世纪70年代,利奥塔就在《后现代状况》中表示,宏大叙事失去了合法性,碎片化信息将占据中心地位。如今,现代人已经被莫名的焦虑感和各种不确定性包围,这足以证明,曾经稳如磐石的牛顿世界观正在悄悄松动。 世界观的变化 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 今天,相信没有人会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理论。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一切看上去都是理所应当,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让我们一起回想一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吧:任何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只要是接受过中学教育的读者,都不会对这条定律产生疑问。 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运动着的物体从来不会一直保持运动。它们总会停下来。投出的棒球、飞盘、掉落的物体以及我们所熟悉的任何物体,都会停下来,除非有物体使它们保持运动。也就是说,日常生活的经验会让我们得出一个非常不同的运动定律,那个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17世纪一直被认为是显然正确的观点。 可见,在今人看来很合理的牛顿世界观,恰恰是“反常识”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认为的“真理”,未必是真理。要找出我们自己观点中那些伪装成经验事实的观点,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困难。 我们通常会同情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并把宗教迫害和时人的愚昧无知当作罪魁祸首。但仔细回想一下,地球静止、太阳运动的观点不正是基于常识得出的结论吗?如果我们坐在一辆正以时速70英里(1英里约为1.6公里)行驶的汽车上,毫无疑问,你会知道自己在运动。我们都知道,地球运动的速度需要达到70000英里/小时才能实现一年绕太阳运转一圈。那么,为何我们毫无感觉? 所以,哪怕是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迈出一小步,都是极其艰辛的。若非17世纪的新科学发现,我们仍有可能对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深信不疑。如今,虽然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在相对论面前摇摇欲坠,可我们是否有勇气推翻牛顿世界观呢?在理查德看来,科学精神,正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掌握科学哲学才能明辨是非 《世界观》试图传达给读者的,绝不仅是科学常识,更是一种用科学理性思考问题的哲学。理查德以达尔文的演化论为例,为我们剖析了错误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演化论,最广为传播且最具误导性的错误概念是,某些特性,比如智力、语言、工具的使用等,是“更高等”或“更好”的特性,因此演化就成为一种残酷的淘汰过程。如果演化是以有机体个体成功生存和繁殖为目的,那么,为什么会存在人类的利他主义?要知道,这可是一种与成功生存或繁殖毫无关系的行为趋势。 然而,托马斯·霍布斯研究的经典囚徒困境有力地证明,“友好的”合作策略程序得到的结果胜过那些不诚实、不合作的策略程序。与一般人的想象相反,采取合作策略更容易在竞争中获胜。 同样,理查德还设置了一个“最后通牒博弈”。这个实验相当简单:假设你得到10美元,并有权将其分配给你我两人。你可以选择如何分配10美元,而我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但如果我拒绝了,两人都将得不到一分钱。实验证明,大多数参与者都提出两人把钱大致均分,尽管他们并没有义务这么做。 显然,对演化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道德情感。在理查德看来,道德不是抽象、神秘的,而是完全可以用科学理论来加以解释的。正因为人类学会了合作,才从演化过程中脱颖而出,利他主义也就此成为人类社会共同恪守的道德准则。 但是,科学理性真的万能吗? 在论述每个历史时期的核心科学发展过程中,理查德对科学知识和理性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科学和理性真能帮助人类解决一切问题,收获真正的幸福吗? 我想,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定不会表示同意。在他的《地下室手记》中,主人公“地下人”坚信,人的行为并不总是受理智和利益的驱使,人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从科学意义上来说,小说中的“二二得四”确实是真理,没有人会去质疑它的正确性。但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与其被科学束缚,人类更愿意选择任性且无道理可言的行为模式。 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理查德的分歧所在。在理查德看来,演化过程中之所以会诞生看似不合理的利他主义,是因为它有利于人类的前途和发展。归根到底,利他主义仍然是合乎科学理性的。但陀氏绝不会苟同。站在他这一边的,恐怕还有尼采、卡夫卡、福克纳……如何理解人类的非理性?恐怕,这是科学理性力所不能及的。 不久前发生的埃航空难,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亟待得到解答的问题:人类到底应该在何种程度上信任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坚守的是科学理性和程序逻辑,导致做出的判断过于刚性。但遗憾的是,世间有太多事并无明晰的界定。甚至那些看似明晰的界定本身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和修正中。更重要的是,纯粹的科学思维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社会后果。比如,所谓精确的大数据算法已经为我们带来了无数困扰:一个人的喜好,真能用科学的数据来描述和勾画吗? 不知对于上述问题,理查德先生又会进行怎样的回应呢?他能否用科学理性解释人类的非理性?或许,这种思想的碰撞能够诞生更多有趣的结论。 新颖的科学思维方法让人耳目一新 正如作者所介绍的,《世界观》是一部介绍性的著作,是为愿意接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读者所准备的。但与我们所熟知的科学史不同,理查德并没有满足于对各种概念的描述,而是倾尽全力为读者讲解了科学思维的方式方法,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它们也被认作科学方法。但理查德指出,我们很容易被所谓的理论和推理迷惑。比如,根据推理公式,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推理: 如果烧杯里的样本是乙醇,那么我应该观察到样本在达到78.5摄氏度时沸腾。 我没有观察到样本在达到78.5摄氏度时沸腾。 所以,烧杯里的样本就不是乙醇。 可是,这个推理真的正确吗?要知道,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比如,很可能是温度计坏了,或者实验使用的玻璃器皿不够干净,或者实验室里的气压不正常。 所以,一种理论被证明是不正确的,那么总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个理论本身是正确的,只有一个或多个辅助假设是错误的。反之,任何一种看似正确的理论也是可以被质疑的,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无数个辅助假设。 这正是《世界观》最为可贵之处: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不是了解其中的科学史概念,而是通过本书的描述掌握探索真理的方法论,以及了解人类在思维模式上可能存在的误区。 我们的前人坚信,地球是静止的,而且是宇宙中心。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人们能相信诸如此类的观点实在是非常奇怪。现在思考一下我们的后人。如果我们在科学理性的探索上停滞不前,在某个时候,或许他们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回顾我们的观点。理查德始终在提醒我们,一个看起来像常识的观点,很有可能会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如何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依我看,不妨从阅读《世界观》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