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对于前明的反思,一篇过金陵论的总结,思考出了怎样的境界?

 昵称32901809 2019-09-07

康熙前去南京拜谒朱元璋的明孝陵不仅有怀古的诗句记载,还有一篇《过金陵论》,这让大部分的人想起了汉朝非常有名的《过秦论》。《过金陵论》的标题都是直接套的《过秦论》,思路也是一样的。但是《过金陵论》这篇文章是御制,是皇帝自己亲自撰写亲自参与的,关键是从思想上面的深刻认识。

康熙对于前明的反思,一篇过金陵论的总结,思考出了怎样的境界?

简单了解这个文章的主旨,这个文章中写道,岁在甲子,冬十一月,朕方省南来,驻跸江宁。将登钟山,酹酒于明太祖之陵。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玉河之湾环,今则荒沟废岸矣。意思是我来这边南行驻扎,马上就要去钟山拜谒明孝陵,经过明朝的故宫发现到处长满了野草,残痕断壁荒沟废岸,顿时感慨万千。明太祖也是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白手起家,经营大业然后才有的天下,经过故宫的时候发现街道的空间布局还是原来那样的,但是皇宫建筑之类的东西没有了,看了之后能不让人感叹吗!但是作为一个有修养有学识的人,当然不应该仅限于感叹了,要思考要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

康熙对于前明的反思,一篇过金陵论的总结,思考出了怎样的境界?

从明朝中后期,大局的治理和安定就没人去管了,特别是万历皇帝明神宗,在管理上面的一些重大事件都不去参与,逐渐就松掉了。还有宦官专权,士大夫之间的派别分立,导致士气低落。在整个古代士大夫这个阶层,他们是中间力量,国家的治理光靠皇帝肯定是不行的,关键还是靠士大夫。他们的士气如何,操守如何是最关键的,可是皇帝带头做出一个好的表率是最基本的。皇帝带头不问政事,最高层的带头乱阵,普通士大夫自然也就士气较薄,皇帝都这样做,民心就散了,结果300年的基业说没就没,这个是反思。反思之后肯定会有结论,结论就引用孟子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国家者,是天兴之可畏。意思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当中人和是最重要的,有国家者,掌握国家的人应该兢兢业业,很勤奋的。

康熙对于前明的反思,一篇过金陵论的总结,思考出了怎样的境界?

要看一看以前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的情况,从中吸取教训。心里面要诚惶诚恐,那样的话就差不多了。这是康熙皇帝写诗之后的感叹。那还有一篇过金陵论的历史论文,语言简洁,结构逻辑非常清楚,一层一层递进,落脚点归结到印鉴历史这一面镜子。这是不是体现了一位有学识的人,他的一种理性的精神呢?这也是当时汉人知识分子最熟悉的一种历史认知模式,以史为鉴。所以皇帝他真的只是作秀,三跪九叩就能够收买人心啦?没那么简单。

康熙对于前明的反思,一篇过金陵论的总结,思考出了怎样的境界?

康熙帝是真的了解,真的学习思考。这样的一种文章有什么效果呢?原先汉人的士大夫像顾炎武曲大军他们心里面充满了遗民情结,他们对于明清的记忆是非常强烈的。就像汉人先进的文明被满人被落后的民族给征服了,内心里面有一种纠结是一样的。所以看他们的诗就能看出,遗民心态是非常明显的,可是现在皇帝告诉你应该怎么去看待这个历史,应该从道德从理性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而不是从感性的角度去看待。

康熙对于前明的反思,一篇过金陵论的总结,思考出了怎样的境界?

明朝为什么灭亡呢?不是满人强大,是你们自己不行,从上到下完完全全就背离了你们本来应该做到的东西,背离了汉文化优秀的指南。所以王朝更替是正常的,这才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必须证实的事情,不能老停留在遗民的情绪里面。这个指示是非常管用的,我们看到后来的一些知识分子和诗人,他们写的文章诗歌里面,在描写他们自己心灵上的观感的时候就不那么难受了,就好像是冷眼旁观,那个东西就已经跟六朝历史一样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就像看到一个没有任何情感纠葛的东西,只是前朝的成绩。如果说要发表一番议论的话,也只是看一看,这就实现了一个对于明清顶格记忆模式的转向,如何去记住这个历史,如何去理解这个转变,皇帝做的好不好,治理的好不好的问题。

康熙对于前明的反思,一篇过金陵论的总结,思考出了怎样的境界?

明朝皇帝做的不好,现在我们清朝皇帝,清朝整个政府从上到下做的好不好呢,就算是不在朝的知识分子是不是也做到了一个普通人应该做到的责任呢?大清的整个社会风气都不错,所以这一次谒陵对于康熙皇帝来讲不仅仅只是作秀。康熙皇帝在这一年是31岁,很成熟了,亲政都已经15 年了。而且他已经把鳌拜三藩这些内部的政治矛盾都解决了,还把台湾给收复了,所以才来这边南行谒陵的。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处在事业比较兴盛的一个高度,他到这边来,是想从历史当中去寻找经验教训的,所以扪心自问是他最关注的问题。谒陵的一方面是做姿态,另一方面实际上是进一步的去培养自己的历史理性,这是第一次谒陵。

康熙对于前明的反思,一篇过金陵论的总结,思考出了怎样的境界?

第二次谒陵的重心不在明孝陵,是在绍兴大禹陵。康熙二十八年,36岁的康熙第二次南行,回到南京,他同样去了明孝陵,文献里面也有记载,他具体谒陵的仪式,在大门之前下来步行到了大殿,一样的三跪九叩,完了之后再赏给守灵的人100两银子就出来了。因为前面那次太让人震惊了,所以很多文献描述,那这一次就没那么多人兴奋了,记载也比较少。可是这一次他在绍兴大禹陵那边,非常的有意思。从康熙南巡图的面画里可以看到,中间这个地方就是大禹的陵,一个亭子,然后一路绕过去接见当地的官员,再率领他们过去。这大禹陵主要是一个礼节特别有意思,一般来说皇帝出行经过那些名胜古迹都派一个官员去就够了,那么这一次呢,皇帝讲因为大禹是古代圣王,功德隆盛,这样重要的人,我应该亲自去。这不仅仅是做一个姿态,还要表达自己仰慕的心情,要把大禹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

康熙对于前明的反思,一篇过金陵论的总结,思考出了怎样的境界?

康熙做出的《过金陵论》是对历史的思考,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有了目标,有了反思,才有了前进的方向。现在的我们也要有这种意识,只有不断的反思过去,才能走好将来的道路。大家针对康熙的《过金陵论》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