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常识,而是当今世界最复杂的知识之一,甚至说之首也不为过。我只想谈谈讨论这个问题的难点在哪里,并不敢轻易胡乱瞎说一番自以为是的看法。 为什么科学能够成为今天全世界最主流的文化类型,从而称霸世界,轻易就击败了其它一切曾经的传统主流文化类型?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可以用一个系统,整理所有的人类能知道的事物信息,几乎全都解释有效,绝大部分还可以用数学表达彼此的关系,而且可以通过直观感受验证。这是所有人类既往文化类型都做不到的,所以一经出现,立刻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很快就成为主流。 然而,科学文化一直未能突破的范围就是人类的精神意识层面,使得涵盖其中的文学、艺术、思想、道德、情感等等,依然自成一脉,依然是人类所有知识中非常重要的补充,称之为非科学。 意识有两个特点,是无法否认的: 一,意识以物质为载体; 二,意识以物质为对象。 也就是说,意识只是,也只能是物质的延伸部分而已,只不过因为信息太少,无法被整理于科学体系当中,只能暂时独立于体系之外。 所谓独立于科学体系之外,并不是说就是人类毫无办法理解,恰恰相反,人类自古以来就对精神意识有明确的感受,而且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已经有了大量研究成果。先要说明地是,数学也是人类的理性逻辑工具之一,而且是最高级、最精确的逻辑格式。除去数理逻辑格式,人类还有其它一些理性工具,比如辩证逻辑。所有这些逻辑格式都是人类的理性工具,帮助人类认知世界万物。 统计学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大量运用了数学思维,只是答案还不够精确,只是一个大约的值而已。对精神意识的研究,就大量运用到了统计学。虽然已经运用了数学思维,但因为结果太过粗略,所以依然无法纳入科学体系当中。 基于上面的问题,意识成为今天人类认知的一大难题,所有对它的回答,基本属于猜测。 哲学思考也没有进入科学体系,原因也在于其思考的问题信息过少,只能运用形式逻辑推理论证。可以说这种论证已经非常精密,但依然无法达到数理逻辑的精确程度,最多只能达到定性回答,无法实现定量表达。 已经有哲学家对精神意识有了一个比较粗放性的解释,但远没有给出精确答案。 有一点是肯定的,物质一定先于意识产生,也就是说,承载物一定后于载体出现的。从这个意义来说,说物质产生意识是不错的,但究竟是何种能量决定着意识的变化,目前则只能处于猜测阶段。 |
|
来自: kanglanlan > 《科普、科幻、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