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知道走向做到,几乎要用尽我们一生的时间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9-07

从孩子踏进幼儿园的那天起,他也就算进入社会了,班级小朋友都不一样,老师也不一样,即便是在同样的教育理念之下,每个老师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严厉一些、有的温和一些、有的刻板一些、有的随意一些。等孩子们进入小学、中学,面对的社会会更加多元化。课外班的老师、运动队的教练,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乃至不同的国家,可能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没有绝对的对错。所以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多元是必然,一致才是偶然,对于家庭也是一样。一个家庭是因为两个人相爱而产生,三观一致固然好,但这都是马后炮,谈恋爱的时候很多人压根儿没想那么多,更不会关注彼此原生家庭的情况,可以说我们只看到当下的彼此,对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往往只是个称谓而已。早餐喝粥吃馒头还是米饭炒菜,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答案都千差万别,更何况教育理念这样一个涉及思维定式的问题,所以家庭成员的不一致才是常态。

从知道走向做到,几乎要用尽我们一生的时间

知道容易做到难,对谁都是一样我们知道很多道理,比如“管住嘴,迈开腿”;我们都知道“行大于言”;我们都知道“要想被理解,先去理解别人”。但是问一下自己,我们能做到吗?

同理,你的家人即便信任你,即便认可你说的一切,但做得到吗?比如老人知道不要老让孩子看电视,对眼睛不好,但是孩子就是不能坐稳了吃好一顿饭,怎么办?看呗;比如你告诉老人不要训斥孩子,但孩子就是不听话,到了该回家的时间就是不回家,怎么办?比如你告诉老公陪孩子的时候要专心不要玩手机,但他脑子里千头万绪那么多的事儿要处理,不看手机怎么办?

从知道走向做到,几乎要用尽我们一生的时间

大道理讲讲容易,批评别人容易,但做到很难,对谁都难。界限得到尊重,比一致更重要我们都不是拔根毫毛就能变出N个自己的孙悟空,所以在养孩子这件事上总是要借助外援,老人、阿姨,当然还有爸爸。当人们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空间上的近距离会带来界限上的无距离甚至是负距离。在我们的观念里,亲人之间就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随意地干涉和指点彼此的生活。很多家庭会首选老人帮忙看孩子,毕竟是一家人,可靠还免费,但是老人来了之后,很多摩擦就开始产生。

当大家住在一个屋檐下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你把老人请过来,其实请进来的还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这个心理预期就会很被动。比如老人也许爱看电视,或者说看一些你不喜欢的节目,但人家在家就是看这个啊;比如老人喜欢囤东西,什么都舍不得扔,他要把这儿当酒店可能不囤,但如果把这儿当家就会继续囤东西。

从知道走向做到,几乎要用尽我们一生的时间

很多妈妈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当我们不断批评家人的生活方式时,其实也在不自觉地侵犯着家人的界限。那么接下来肯定有人要问:我们是不是只能听天由命呢?当然不是,凡事一定不是只有白与黑,是黑白之间,是更多的选择。

多取人之长,少批人之短无论是老人还是阿姨,如果一无所长,你就不会请到家里来,老公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一样你看得上的优点,你根本不会嫁给他,对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