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本期开始,『闲来翻书读国学』将推出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文章,首先从'四书'的《大学》开始,和各位读者共同探讨一下笔者学习的心得与感悟。因本人水平有限,粗陋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留言交流、批评指正! 正文: 《大学》原为《礼记》的一篇,为西汉学者戴圣收集佚名儒家著作合编而成。学术界较为认可《大学》的原作者为曾子(曾参),但更为可信的说法当属'曾氏之儒家一派'的集体创作。南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合称'四书',《大学》被确立为'四书之首'。自宋代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的钦定科目。 《大学》为什么叫'大学'?因为这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古人自八到十五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是为'小学'。十五岁之后,则'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是为'大学'之道。 《大学》主要讲什么?《大学》的核心内容也即朱熹说的'经一章',就是所谓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到修身'即儒家的'內圣'(或'内明')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外王'(或'外用')之道。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那么如何做才能接近《大学》之道呢?简单讲,就四个字:'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属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一派观点,主张'格物穷理',即通过认识外物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明朝大儒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则侧重'诚意',在南宋大儒陆九渊'心即理'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心学'一派,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陆王心学认为的'格' 实为'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以下是《大学》'经'一章的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1 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后一个'明'是形容词,含有光明正大的意思; 2 亲民:有的版本引用北宋程颐之说,'亲'当作'新',即革新,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3 知止:知道目的地;本末:本是根,末是梢,本末是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 4 定、静、安、虑、得:指人心理自我认知和完善的过程,是儒家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5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6 壹是:都是;所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反倒加以重视; 7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原文通读一遍,结合注释,明白了一些核心字句的意思,整句、整段的意思自然也就清楚了。我看了几个版本的《大学》白话文翻译,都是现代人根据大致的意思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意译的,有些句子的翻译各不相同。其实,古人最初开始诵读《四书》、《五经》时,估计也不懂什么意思,但读的多了、熟了,加上私塾先生的指点,就可以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大学》这一章把儒家的修养次第以严密的逻辑推导出来,即朱熹的'三纲领'、'八条目'。但有学者(比如国学大师南怀瑾)研究说其中的'七证'也必不可少,这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七步修养的功夫。经过'七证'修养,才能达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条目的实际学问,接近大学之道。 所谓的'內圣(明)外王(用)' 之道,其实是宋儒理学家们冒用庄子学说,为自己打广告而已。'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自宋以来,随着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出现,自此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大学》首先确立'三纲',给每位学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继而通过近似于宗教的孔门心法'七证'修养,荡涤内心,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做到'修、齐、治、平'的功德,以及'明明德'、'亲民',最终达到'至于至善'的境界,完成儒家的人伦大道。 《大学》的'三纲八条',体现出的是一种有所作为的积极人生态度。大凡有所成就之人,无不把儒家要求的'七证'、'八条目'做到了极致,有时甚至有些苛刻。晚清大儒曾国藩就是'修齐治平'的典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却做到了随时随地的反省——对朋友发脾气自省、言不由衷自省、虚伪浮夸自省、多看美女一眼自省,就连夫妻恩爱之事也要求自己尽量减免。修圣人之道,就是要求人每时每刻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克制和批判,去除乖戾、傲惰,保持长久的耐心并持之以恒地修行。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就巧妙利用《大学》里'三纲八条'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人民军队治理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统一了全军纪律,对加强部队的思想作风建设意义重大,打造出了党领导下的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 我们现在读《大学》,并非要求人人都'修齐治平'成就功业,而是感悟其中的'大学之道'。比如说'诚意正心'是做学问、搞科研的必备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世界的唯一途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教导我们在实现目标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止于至善'则是现代精益思想的鼻祖等等。 在物资极大丰富、科学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社会现象诸如政府的唯GDP论、泛滥的成功学、功利主义等,折射出社会价值观有被'物'化的趋势。无止境地追求物资上的享受,并不能抵消精神上的迷茫。 于是,我们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指引和信仰。重读国学经典,体验古人修身养性的大智慧,正是《大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