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注释(四)

 时宝官 2021-01-19
《大学》注释(四)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感通天地万物,然后才能明白道;明白道,内心才能真实无妄;心无妄念,然后才能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虚静无为,然后才能身正;身正,然后才能家族和睦;家族和睦,然后才能使国家安定和谐;国家安定和谐,然后才能天下太平。

从帝王到普通百姓,都是这样以修治己身为本。己身不修,而指望家国安定是不可能的。轻本而重末,本末倒置,而想要家国安定,这是未曾有过的事情。明白这个道理,叫做知本,可以称得上智慧通达。

注释

[1] 总说

唐·孔颖达《礼记注疏》:“此经从盛以本初,又从初以至盛,上下相结也。”

[2] 知至

宋·卫湜《礼记集说》:程颐曰:“‘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遂终之,须以知为本。知之,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知而不行,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是不知。知至而至之,知几之事,故常至。知终而终之,故可与存义。知至是致知。博学、明辨、审问、慎思,皆致知、知至之事,笃行便是终之。”蓝田吕氏(大临)曰:“知万物同出于一理,知之至也。故曰:‘物格而后知至。’”

宋·董楷《周易传义附录》:“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至也。知之至,故未尝复行。他人复行,知之不至也。”

[3]身修

《中庸》:“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又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易·复》初爻《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宋·方寔孙《淙山读周易》(卷八):“孔子《系辞》谓颜子为庶几,有不善未尝不知,是自反于心也。知之未尝复行,是自反于身也。身修心正,道本不远。复礼为仁,即是此道。”

董楷《周易传义附录》(卷六):“(程颐)《传》: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动,不可易也。君子观风自火出之象,知事之由内而出,故所言必有物,所行必有恒也。物谓事实,恒谓常度法则也。德业之著于外,由言行之谨于内也。言愼行修,则身正而家治矣。”

[4]壹是

明·蔡清《四书蒙引》(卷一):“壹是,一切也。一切,一齐也。刀之切物,至齐者也。此一切之义,所由取也。”

宋·卫湜《礼记集说》:新定邵氏(甲)曰:“‘壹是’,犹言同此也。大学之道,上下共之。明此以南面,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在上则美其政,在下则美其俗,道一而已,孰不以修身为本哉?盖修身者,本也。化人者,末也。正已而物自正,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5] 本末

孔《疏》:“本乱,谓身不修也。末治,谓国家治也。言己身既不修,而望家国治者否矣。否,不也。言不有此事也。”

明·蕅益大师《四书解》:“前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元不单指帝王有位人说,恐人错解,今特点破。且如舜耕历山之时,何尝不是庶人?伊尹耕有莘时,传说在板筑时。太公钓渭滨时,亦何尝不是庶人?只因他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盖以天子言之,则公卿乃至庶人,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是故自身为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若以庶人言之,则官吏乃至天子,亦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是故亦以自身为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须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名位不同,而‘明德’同。‘明德’既同,则‘亲民’、‘止至善’亦同,故各各以修身为本也。前虽略示‘物有本末’,又云‘致知在格物’,尚未直指下手方便。故今的指‘修身为本’,以‘心’、‘意’、‘知’不可唤作物故,以‘致’、‘诚’、‘正’皆向物之本上‘格’将去故。”

[6] 厚薄

孔《疏》:“此覆说‘本乱而末治否矣’之事也。譬若与人交接,应须敦厚以加於人。今所厚之处,乃以轻薄,谓以轻薄待彼人也。‘其所薄者厚’,谓己既与彼轻薄,欲望所薄之处以厚重报己,未有此事也。言己以厚施人,人亦厚以报己也。若己轻薄施人,人亦轻薄报己,言事厚之与薄皆以身为本也。”

卫湜《礼记集说》:新安朱氏曰:“结上文两节之意也。以身对天下国家而言,则身为本,而天下国家为末。以家对国与天下而言,则其理虽未尝不一,然其厚薄之分,亦不容无等差矣。故不能格物致知以诚意正心而修其身,则本必乱而末不可治;不亲其亲,不长其长,则所厚者薄而无以及人之亲长。此皆必然之理也。《孟子》所谓‘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其言盖亦本于此云。”庐陵胡氏曰:“尧不敦睦九族,而能恊和万邦,无是理也。”新定邵氏(甲)曰:“亲者,所厚也。疏者,所薄也。能厚其所爱,然后能推以及其所不爱于所厚者,薄将何所往而不薄哉?”

宋·李樗、黄櫄《毛诗集解·行苇》(卷三十二):“使九族之不亲,黄耇之不事,则是所厚者薄,而仁徒及于草木,则是所薄者厚矣。未有薄其所厚而能有为者也。”

民国·江谦《〈四书蕅益解〉补注》:“‘所厚’,谓责躬宜厚。‘所薄’,谓待人宜宽。若以‘厚’为家,‘薄’为国与天下,便是私情了。会万物而为自己,故谓之‘知本’。自己之外,别无一物当情,故可谓‘知之至’也。”

[7]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大临)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自修身始。有诸己而后责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己则不修,而责人之修。可以力服,而不可以心服,此末世之所以不能治也。于所厚者薄,则无所不薄,此管仲所以知公子开方、奄人竖貂、易牙卒不忠于桓公也。故本末先后之序,天地也,父子也,君臣也。差之毫氂,则天地易位,违道逆理,则必至于大乱。故君子不可以不知,知此则近道矣。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新定钱氏(时)曰:“致知在格物,是物也混成无亏,范围无外,是谓大极。是之谓一,至精至粹,至明至灵,至大至中,而谓之至善者也。壹者,志壹之壹。断断乎是无他道也。以是为本,乃知所先。”

解读

按:“物格”至“天下平”,是大学之道由内圣而外王之次第,是对“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句的进一步解释说明。理解本段需注意两个短语,一是“知至”。张载谓:“致知者,乃为学之大本。夫学之始,亦必先知其一贯之道,其造则固有序也。” 感天地万物而通天下之志,类万物之情,赞天地之化,是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即明白“道”之智至,知心物一体,物化为智,是为知至。但只是知“道”还不够,还须体悟实证之以内明,才能最终“明明德于天下”。二是“身修”,身修,谓言慎行修而身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從。”其实效,即“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故“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刘宗周《论语学案》谓“克复”乃“反约之要归,圣神之功化”,“学者明‘克复’之旨,而六经无余藴矣。”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句,‘知本’,是知修身为本。修身,在格致诚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知此为本,则知推一念之功,见大道之本,循序而不躐,体物而不遗者,而后古人一贯之理可得而识矣。是谓“知之至”也。

朱熹改本《大学》,于“此谓知本”后增加了134字,作为“格物致知”章。兹附录于后: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