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中国第八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系列报告(八)

 高观点笃者 2019-09-08

本期我们将继续为您介绍2017年中国第八届工业遗产会议专题报告6的精彩内容,这次带来的是几位学者对改造案例实践、改造过程中的技术路径、景观格局构造等的研究和思考。版块主持人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刘晖教授

专题报告6


易兰(北京)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  莫晓

报告题目:《场地的记忆》

对工业遗址改造,尊重特有的院落记忆,延展丰富的工业文化厚度,唤醒、激发原有场地的内在活力,成为改造工业遗址的切入点。在设计中,记忆语汇有时是名词,有时是动词。名词说的是留在脑海中的场所与事件;动词指的是去发掘和展示那些易被忘掉的场所与事件。做为名词,记忆只是一些场景片段,连接某一时刻的情感与思考;而作为动词的记忆则往往能动地选择片断或构建符号来传达场所的精神。

1949位于北京东三环西侧,毗邻三里屯,原为典型的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厂房,砖木结构、低矮、红砖青瓦,并已废弃多年。设计团队在保护现有大树和厂房等历史文化痕迹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地处高消费商务区和前卫文化聚集地的区位特点、以及对转换为时尚商务会所的功能要求进行“生态与重生”的改造,使老厂房焕发新的活力。整体布局在保留原有10栋厂房位置基本不变的格局上,通过建筑体量和交通路径的重新组织,创造出主次分明的总体关系、转折递进的空间序列以及内外流通的互动空间。各功能区有相对独立的界定,同时以窗户、绿植缝隙、景墙等元素带来一定的渗透性,保持了整体空间的流畅感,廊道则将各个区域串联成一个整体。建筑主体的改造强调“整新如旧”。一是将原有建筑进行加固和再利用。二是根据新的功能需要进行加建或材料转变,但尺度和形态仍和原建筑保持风格统一。这次改造是一个关于保留与再生的故事,更是一次历史与现代的精彩对话。

首钢始建于1919年,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首钢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首钢企业文化的演变成长史。首钢是典型钢铁工艺设施的密集分布区,具有鲜明的工业特征,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入驻首钢,首钢转型发展迎来新机遇。

未来冬奥会冬训功能分区包括四个分区场馆,在选择场景时,也是尝试寻找一种记忆符号。对首钢改造的创新性,体现在新旧景观的保留与创新,希望将空间的东西在景观上有一个完整的呈现,让景观和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一个整体界面。空间场景的延续与再现,这是改造中最核心的一部分,是对人类记忆的最好保留。保留场地内原有大树,围绕原有树木设置休憩座椅,形成林下休憩空间。时间性,通过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形成和历史的对比,形成记忆,这些都是在工业遗址改造中的提炼。

首钢冬训中心功能分区

北京 1949设计总平面图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胡燕   

报告题目:《后工业时代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后工业社会的概念。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次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主要有如下特点:经济结构上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社会经济结构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职业分布上白领工人的数量超过蓝领工人;社会核心是理论知识,知识地位最高,可影响制定政策;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要控制技术发展,重视技术鉴定;开发新的智能技术,能够指导行动并提供相应手段。2015年底,我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我国已全面进入后工业时代,而通过查阅统计年鉴,1995年北京即率先进入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的经济转型。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达到了顶峰之后,在欧美出现了“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的产出和就业的持续降低,大量的工厂及其附属设施关闭。后工业时代的经济转型表现在产业转移,如成本敏感型的产业正在向低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智力敏感型的产业正在向发达国家和地区集中。产业结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环境保护需求。

后工业遗产再利用类型: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方式有很多,如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兴商业中心、博物馆、生活区、公园等等。后工业景观公园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停止后,对工业遗址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改造、更新利用,并作为主要的景观元素来设计和营造,能够为公众提供工业文化体验以及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公园。建筑物是后工业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再次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实践能更新城市环境,振兴地区经济,延伸场所文脉,重构生态系统,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

北杜伊斯堡公园游客中心

弗尔克林根钢铁厂游客中心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师、博士  杨侃

报告题目:《“矾都”——工业遗产的乡土文化地景》

矾山矾矿, 位于温州苍南县矾山镇、南宋镇, 从交通道路来看,和苍南县有直接联系。矾矿石储量1.67亿吨,占中国70%以上,世界60%以上。自明代开始有记载,1958年开始被称为矾都,1998年被正式命名为“温州矾矿”。

矾山矾矿与聚落空间形态的认知。地理形态与地质条件作为矿业与聚落选址的基础,总共有5个矿段和10公里长,矾山矿主要位于盆地中间,在矾山矿附近,分布有河流,或者说矾矿位于盆地处河流出口处,矿主要生产明矾矿石,靠人工采集为主。工艺流程与生产关系作为聚落空间形态变迁的主导因素。生产居住比较混杂,居住区最后形成集镇。

矾山矾矿与聚落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表现在1)工业作为多种文化遗产价值的整合性因素。矾山矾矿的遗产形态丰富,工业流程的发展保持延续性,工业遗产本身带有很强的文化地景因素,文化地景和工业遗产也是互相融合的关系。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影响,本地的神也工业化,民间工艺也有矾塑,“乡土文化”:“风土”的意义。2)工业建成环境与乡土聚落的共生。融合、分离、再融合(再生),比较典型的就是福德湾。乡土聚落对工业建成环境的自主的再生。工业文明与乡土文明融合的场所精神,上面提到的水尾,在风水上一般会有庙,同时也是生产工艺流程的重要节点,工艺流程和庙同时呈现。3)工业遗产的地域性可能。工业化基于标准化、国际化,工业建设往往是抹去地域性。而文化景观又强调地域性和可识别性,但是在矾山矿是融合的。

工业遗产再生与乡镇复兴。1)工业遗产再生作为乡镇复兴的动力。2016,福德湾矿工村,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矾山矾矿”作为工业建成环境与乡土地景的保护、再生与发展。2)工艺流程作为乡镇复兴计划的组织关系,应当得到尊重和延续。

矾矿位置图

矾矿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李慧宝   

报告题目:《全域旅游视野下的中东铁路景观格局构建》

首先介绍了研究对象、内容,研究对象是哈尔滨的中东铁路遗产,研究内容是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景观格局构建,更强调全面性,全域旅游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区域旅游发展概念,是适应全民休闲旅游而兴起的模式,针对传统旅游的目的地,系统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和优化模式。理论基础是全域旅游与遗产保护的系统耦合、游憩地理学理论。整体目标是在全域旅游视野下进行哈尔滨中东铁路遗产保护与利用。

哈尔滨位于三条铁路中间的交汇部分,是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管理中心,哈尔滨现存中东铁路的建筑遗产有300余座,其中220座为保护建筑,包括一类建筑59处。现有保护方式缺乏整体性,不能对城市发展提供特别大的价值。

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中东铁路沿线城镇的遗产资源景观格局构建基础。采用游憩地理学的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节点、连接节点的路径和沿路径的游憩方式。对沿线城镇的遗产资源判别和登录。2) 中东铁路沿线城镇的遗产资源景观格局构建方法。首先是哈尔滨城市景观特色类型梳理,进行特色类型景观评价体系建构,城镇遗产资源网络节点的筛选,进行路径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将其试用在哈尔滨市。3)在哈尔滨的具体应用。统计哈尔滨各类型景观特色的代表节点,入选依据是能够反映公众和社会认可度最高的五项指标,如参考国保、城市内3A级旅游景点等指标,确定特色节点价值排序,将哈尔滨城市特色节点分为五个评价体系,运用AHP法确定各评价权重,计算各个因子权重,筛选出24个城市景观的特色节点。进行城市景观节点视线调查分析,发现哈尔滨各类型城市特色的数量与价值比重,确定中东铁路遗产为哈尔滨城市景观的典型特征,构建中东铁路景观格局对哈尔滨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将全域旅游与遗产保护的理论结合,实践意义在于哈尔滨中东铁路遗产景观格局的构建实证。

铁路遗产再生途径框架图

网络潜在路径综合阻力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侯可明

报告题目:《南京市工业遗产建筑改造发展探析》

首先介绍产业类建筑改造的起源背景,欧美在上世纪60年代首先兴起,90年代中国刚刚起步,本世纪初,欧美已进入成熟期,而我国尚处在起步期。究其原因,是工业时代步入后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改变,导致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建筑改造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由单体改造经由群体改造,发展向地段改造。

南京工业改造建筑的发展概况介绍。目前南京共有产业类改造建筑30处,包含居住类建筑2处,博物馆类建筑2处,文化娱乐与商业建筑7处,办公建筑18处,具有历史保护价值建筑7处。南京的工业建筑改造呈现出以办公为主,历史性工业建筑遗存不多。在布局上的分布特点有,办公建筑主要分布老城区外,与各大高校结合,文娱商业集中在老城区,延续民国文化带,居住建筑、博物馆建筑数量少且位置较偏。

运作模式。南京市工业遗产建筑改造几乎全部采取了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事实上,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工业遗产建筑改造几乎全部采取了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综合国情之下,我国工业遗产建筑改造发展初期所必然经历的阶段。而西方各发达国家中,以及香港、台湾地区中,两种运作模式的地位更加均衡,甚至,自下而上的运作模式还占据上风。分别举出相应典型案例南京1865项目和台北的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进行比较。

设计策略分析上,以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的南画廊和南视觉美术馆为例,分析了建筑改造的几种手法。最后对未来改造策略趋势主观推测。


南京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分布

南京晨光1865项目

注:部分学者的报告出于各种原因不便公开,出于会议报导需要,故本公众号对报告内容及配图有一定的取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