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中心城区的百年“老铁路”——铁黄支线 或将迎来大变化!

 老牛ln 2020-07-09

湖北黄石汉冶萍铁路景观改造案例



  设计场地整体呈带状,黄石社区段运用叙事性景观手法打造黄石特色的历史景观体验线路,四个节点分别暗示了汉冶萍铁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铁路的新建——工业的兴起扩建阶段——工业发展受创受阻——建国后当地工业的发展起伏。四个阶段的景观由中心的景观步道串联,形成整体,也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

  颐阳辅路段则提取场地特殊工业元素将不同功能的空间连接起来,满足多年龄段人群的多功能需求,希望可以唤醒人们的铁路记忆,延续铁路文明。改造时将场地整体分为林下漫步区、休闲娱乐区、文化展示区和运动健身区,特色装置设计有:在两个主入口处设置“1982”和“汉冶萍'等入口标识、铁制花台座椅等。

设计效果

  对居民来说:

  叙事手法怀旧工业乡愁,使居民情怀得到满足。

  无障碍漫游步道和绿植覆盖,使居民生活得更加舒适。

  工业特色的多功能构筑物,使居民能够感受城市记忆,增加居民历史感和归属感。

  景观参与社区社区生活,与居民生活结合起来,增加场地的吸引力。

  对社会来说:

  将废弃铁路进行景观再生,有利于人们走近汉冶萍铁路和铁路文化的传承。

  铁路元素的抽象变形、隐喻,工业材料的使用,使得景观更加具有黄石特色。

  重塑活跃的社区生活,是工业更新背景下可持续设计和生态设计的实践。

  自下而上,社区驱动发展,与人们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紧密联系,重现活力生机。

汉冶萍铁路的设计改造策略

  黄石汉冶萍铁路黄石社区—颐阳辅路段的铁路基本都已经废弃,周围居民较多但缺乏活动和休闲的空间,场地存在背景文化缺失、景观设施不完善、废弃地没有利用等问题。场地设计以延续工业文化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设计改造,实现连接周边社区的双驱动,并且在此基础上改善原来混乱的交通空间,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增加绿地面积,满足周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恢复城市中心原有的活力。

  (1)工业特征与多功能需要相融合

  黄石拥有悠久的矿业和工业历史,应结合这些唤醒人们的铁路记忆,加深人们对黄石的了解,在工业景观的基础上保留其特征,重新赋予其功能内涵。场地内利用汉冶萍铁路本身跨度长,平缓持续的优势,改造成居民日常需要的漫游步道,满足市民漫游慢跑骑行等活动的需求,将原有的阻隔转化为社区之间的连接,打造无障碍步道,增加人流之间的往来,带动周边的活力。同时通过保留和再利用历史遗迹、废旧构筑物等,增加可供休憩的座椅和其他景观设施,营造具有工业标志和历史记忆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周边人们多功能、多层次的需要。

  (2)串联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铁路周围存在很多潜在的可利用的地块,场地设置了规划漫游步道和自行车行道将地铁站公交枢纽等交通设施,将学校商场等公共设施利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连接起来,将空间串联起来,营造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激活桥下空间。同时为了体现历史文化的延续,将叙事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中。

  设计中的叙事手法:在黄石社区段将带状设计场地的归纳分为四个部分,对应四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暗示了汉冶萍铁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利用场地将其串联成一组整体,增加设计的故事性,以达到延续工业文化的目的,有利于打造城市名片。

  (3)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汉冶萍铁路作为废弃的工业铁路,势必存在着铁路运行遗留的场地污染问题,在场地设计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净化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的物质,也成为可持续性设计和生态设计的实践方式,实现融入自然的工业再生。

  为了重塑活跃的社区生活,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废弃地上不断生长的植被与本地植物进行搭配,种植药草、蔬菜和花卉等,激发人们和土地的互动;在铁路步道段利用植物主要起降噪遮光的作用,避免影响居民休息;在一些社区居民楼离步道比较近的地方,植物起到遮挡作用,以保证居民楼内生活的居民的隐私;在广场和草地坡面的地方,植物起到围合的作用……工业景观的再生着力于能解除被水泥钢铁束缚的城市记忆,将人们拉回到与土地相互联系的时期,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汉冶萍铁路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同时也将其沿线工业遗产相连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工业遗产片区,被誉为亚洲近代重工业引进西方技术的活标本。对汉冶萍铁路及其沿线景观在保护的基础上的建设和再利用,有利于将汉冶萍铁路的演变历程和历史的发展展现给市民,充实黄石市的铁路文化内涵,体现黄石地域特色。

  历经半个多世纪,汉冶萍铁路见证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展,今天小布带你一起看看在设计师的妙笔下它们将彰显出什么样的当代特色。

汉冶萍铁路黄石社区—颐阳辅路段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汉冶萍铁路沿线的黄石社区—颐阳辅路段,位于相对城市中心的位置,铁路贯穿场地,周边以居民区和商业区为主,还有配套的教育资源和医院等社会服务资源,场地周边的社会资源很丰富。颐阳辅路段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颐阳辅路与沿湖路中间,长1000多米、宽40-60米之间,目前仅存较少的运输功能且即将废弃。

  由于废弃铁路的阻隔,场地存在铁路割裂场地地块、植被荒凉、缺少活动空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之间的连接,活力下降,周边设施的可达性也不理想,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场地的交通现状较为混乱,空间质量低,利用率也不高。

“铁路变游径”模式和“铁路并游径”模式

  目前,国外的一些景观改造团队已经成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铁路遗产更新方案,“铁路变游径”和“铁路并游径”两种模式,前者是目前的主流发展趋势,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拓展。设计提出在延续工业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将现在使用较少的铁轨线运用特定工业以及铁路元素为各个空间建立连接,将原本没有活力的社区缝合织补起来,调动周边居民的活跃度,还可以改善场地的生态环境,净化被工业污染的自然环境,处理工业生产后遗留的地表痕迹,优化整改不合理的交通空间,利用植物种植美化自然环境,为景观营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方式。

  缝合与织补——铁路变游径

  场地问题:场地位于中心区,因此人流量较大,人群类型比较复杂,人群需求各不相同;场地及场地的周边的绿地资源缺乏,绿地面积缺少,周边社区的绿化也差强人意;由于废弃铁路对于场地的割裂和阻隔,严重影响了社区之间的连接,活力下降,空间质量低,周边设施的可达性也不理想,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设计以历史文化为针,以废弃铁路为线,缝合织补破碎的周边社区场地。利用“铁路变游径的”模式,加入城市漫游系统,提供居民漫步,骑行等活动的带状步道空间,并且在于周边社区的连接处设置居民汇聚的块状场地,以方便社区居民的大幅度活动的需求。

  在地主义——工业铁路元素抽象提取景观标志

  在进行场地的景观改造时,不掩盖旧工业场地的历史痕迹,而是在延续历史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强调,找到新旧之间的平衡使其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在高架桥下的两块空间营造运用工业元素的运动空间与中间的铁路形成和谐呼应、为居民提供与铁路景观交流的机会。同时,扩大场地公共活动空间为当地居民和来访者营造一个互动的空间,发扬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

来源: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黄石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