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艺寻源」熊四智:传统烹饪与创新下—中国传统烹饪技术十论九

 犇羴鱻馫 2019-09-08

文/熊四智

三、相互交流的影响

烹饪是没有国界、没有省界的。烹饪文化和技术在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也是肴馔不断出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族交流:

此处所说的民族烹饪文化与技术的交流,是限制在中华民族这个范围内的。历经了漫长的四千多年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虽然有过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情况,汉族以外的许多兄弟民族也曾建立过自己的政权或者联合政权,但作为统一的中国,民族之间的烹饪文化与技术交流从停止过。汉族的烹饪影响了兄弟民族,兄弟民族的烹饪也影响了汉族。《华阳国志》记巴蜀饮食、饮宴“染秦化”,指的乃是秦灭巴蜀后,原作为巴、苴、濮、僰等各民族受到汉族的影响。‘《齐民要术》“蒸热法”中,就介绍过北方兄弟民族的“胡炮肉法” “飧饭”中又介绍了“胡饭法”。《都城纪胜》《东京梦华录》都记载着北宋首府开封市场上卖“白肉”,但此品并非汉族所创,而是从满族学过来的。满族称此为“跳神肉”或称“阿玛尊肉”。《随园食单》和《清朝野史大观》对此品都有说明。当今,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的女真食品“高丽栗糕”、满族食品 “萨其玛”、维吾尔族食品“烤羊肉串”,土家族食品“米包子”等等,正是中华民族烹饪文化与技术交流、融合的结果。

地区交流:

在历代京都、州府和经济发达的地方,这种交流最频繁、最集中。十一朝古都长安,荟萃了全国肴馔的精华。史称“东南佳味”的“金商玉脍”,由江南贡献,《云仙杂记》有载。浙江的吴兴连带鲊,出现在韦巨源的《烧尾食单》中。汉桓宽在《盐铁论》中描述过长安“熟食遍列,淆旅城市”,足见古都之繁华。《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记下的北宋京都开封,南北肴馔云集。记南宋京都杭州的《梦粱录》在“面食店”所载“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的肴馔,列名目的就达139种,有的肴馔名称干脆就叫“南北羹”“杂合羹”,说明地区之间烹饪交流影响之深。

《扬州画舫录》所记的“张四回子全羊”,安徽人“徽包店”出售的“松毛包子”,宜兴人丁四买的“糟窖馒头”,善烹饪的盐商一下歙县人徐履安创制的 “没骨鱼面”等等,说明四方美馔对历来烹饪水平就高的扬州也有启迪。《醒园录》所载“吴羹酸苦之乡”的江浙肴馔制法,及“关东煮鸡鸭法”“做满州悖悖法”等等,推动了川菜吸收外地之长。《成都通览》记川味1328种菜点的同时,也记下了京苏、湖广的各式肴馔,大开了四川烹饪界的思路。署名“无知山人鹤云”撰写的《食品佳味备览》,收录了是时全国各地最知名的肴馔,使烹饪者、游览者获得了风味指南。

中外交流:

详细介绍中外烹饪文化与技术交流的情况,是《中国烹饪史》的任务。此处,只能提到一些我国学习外国的著名肴馔品种。

譬如胡饼,一种说法是因为其饼形周围密合而名此的,汉刘熙《释名·释饮食》就对此作过较权威的解释。另一说则认为此品制作之法出于胡地而名。胡地是泛称,是说西北地区兄弟民族的“胡”,还是西域外国的“胡”,并不明确。还好,《后汉书·赵歧传》讲他和儿子一同逃到北海,“常见市中卖胡饼”事。这个“北海”,在汉代指的便是今贝加尔湖一带。汉晋以后,认为胡饼系从胡地来的记载也多。此饼胡麻 (芝麻)著上,面脆油香,在众多的烧烤饼中,确实独具一格,因而流传全国各地。饆饠也是外域传来之佳品。各种辞书对饆饠的解释虽不一样,或说是有馅的面食品,或说是一种肉类或蔬果合煮的饭,但有一点则是明确的,唐代以前就已传入我国了。韦巨源《烧尾食单》上记载一种笼蒸而成的“婆罗门轻高面”,婆罗门是印度的古称,此品当然是印度传来的了。《随园食单》所记时“杨中丞西洋饼”,《醒园录》所记的“蒸西洋糕法”,都说明留心烹饪文化的人很重视学习他国之所长,拿来为我所用。

从上述三种原因,可以看出肴馔的不断出新,已经表现出从单纯的维持生命需要发展到满足享受的需要;从食用需要发展到既满足物质生活也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了。可以预料,随着科学的进步,文化的昌盛,经济的发达,肴馔的新品种将璀璨夺目,令人应接不暇。

注:本文曾发表于《中国烹饪》杂志1987年2月刊,发表时的题目是《中国传统烹饪技术十论之九—论肴为之新》

「技艺寻源」熊四智:传统烹饪与创新下—中国传统烹饪技术十论九

「技艺寻源」熊四智:传统烹饪与创新下—中国传统烹饪技术十论九

图片提供:谭学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