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又称脂溢性湿疹,指发生于头面及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可以反复发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反复发病的患者全面认识脂溢性皮炎这个疾病,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预防,效果应该会好于药物预防。在此总结一些相关知识,希望对反复发作的脂溢性皮炎患者有所帮助。 关于发病原因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研究发现在遗传性皮脂溢出体质基础上继发卵圆形马拉色菌、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生物的感染可引起皮脂成份改变(主要是游离脂肪酸增多)及感染性变态反应,导致皮肤的炎症反应。 精神、饮食、B族维生素缺乏、嗜酒等因素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病情特征1,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以头、面、胸、背等处多见。 2,皮损初为毛囊性丘疹,逐渐扩大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表面覆油腻鳞屑或痂,可有渗出、结痂、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 3,瘙痒程度轻重不一。 4,严重者可泛发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明显脱屑,称为脂溢性红皮病。 5,该病易反复发作。 不同部位脂溢性皮炎的特征性表现1,头皮脂溢性皮炎 1)鳞屑型:常呈红斑或红色毛囊丘疹并有小片糠秕状脱屑,头发干燥、细软、稀疏或脱落。 2)结痂型:多见于肥胖者,头皮厚积片状、粘着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痂,痂下炎症明显,间有糜烂、渗出。 2,面部脂溢性皮炎常伴发痤疮。 耳部脂溢性皮炎多发于耳后皱襞、耳廓和外耳道,常伴耳后皱襞处裂隙。 3,躯干脂溢性皮炎多为淡红色圆形、椭圆形斑片,境界清楚,毗邻者倾向融合形成环形、多环形或地图状等,表面覆有油腻性细碎鳞屑,有时表面可有轻度渗出。 4,皱襞处脂溢性皮炎如乳房下、腋窝、外生殖器、大腿内侧、腹股沟等部位发病者多为肥胖中年人,皮损类似体癣,易继发念珠菌感染。 防治方法1,低脂、低糖饮食;禁忌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2,生活规律,避免熬夜,睡眠充足; 3,避免各种机械性刺激,少用碱性大的肥皂; 4,外用药主要目的是去脂、消炎、杀菌、止痒,常用药是含糖皮质激素的混合制剂,禁忌长时间使用,最好不用。我科有针对不同病情调配的水剂、膏剂; 5,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止痒,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 6,补充B族维生素、锌制剂; 7,有感染症状时可针对性应用四环素类或抗真菌药; 8,中医中药治疗,对于病情顽固,反复发作者可内服中药治疗,以凉血解毒、健脾除湿为原则辨证用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