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变·永恒

 沁园chun 2019-09-08


我发言的第一个主题是爱。

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很少能到学校上课,成绩很糟糕。后来因为丁老师的到来,我喜欢上了学习,丁老师宽厚而博大的爱,感染了我,从那时候起,就梦想长大后做一名老师。

我生于农村,喜欢大自然,我喜欢听盛夏夜里禾苗拔节时咔咔的响声,喜欢看金秋果子成熟时黄澄澄的颜色。

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留在省城的机会,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乡村地理教师。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

我带着可爱的小精灵们去观察岩层的结构,去记录月相的阴晴圆缺。我带着他们一起看报纸,一起听新闻。去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力量。孩子们爱上了地理。

1992年,会考时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成绩。我从来没有追求过成绩,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觉得好幸福。


我发言的第二个主题是变


我第一次想改变我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三年之后。这时候,我发现课堂有一种变化,学生没那么的生动和灵活了。感觉孩子们学习得很艰难,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被扔到了大海里,虽然尽力扑腾,但是,无法前行,也无法靠岸。


学生们学的辛苦,我心苦


我开始阅读教学理论书籍去寻找原因和方法。我要建立起一个让生命生动主动学习的课堂。


在阅读杂志和报刊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件很尴尬的事:因为教育理论基础薄弱,教学经验有限,文章中字我都认得,但是对文章究竟揭示了什么样的教学本质?却是一头雾水。


但这也让我找到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低下的原因。


课本上的知识是人类在漫长探索中沉淀出来的文明。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自然不容易懂得。


所以让学生知道知识诞生的本源,经历知识创造的过程,感受人类知识创造的情感才是让学习变的轻松,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向。


我开始朝着这个方向,不断的前行。


1997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我在省城面对面聆听了新教材编写者高俊昌和魏志榕先生对教材的解读。获得了《当代西方教育模式》这本经典教育著作。


通过研究我第一次课堂转型大门被撞开。课堂氛围焕然一新。明亮的眼睛。敏捷的思维、积极的态度。生动的生命又换发了生机。


我把我的经验总结成了两种两篇论文,《利用角色扮演进行人文地理教学初探》,《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激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获得了省级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我课堂第2次转型的动机开始于2004年,那一年我在太原一个体育场听到了魏书生老师给初一的学生将讲高三的议论文《人生三境界》。


让我惊叹不已的是,整个一节课老师没有讲关于课文解读的一个字,老师没有写关于课文的一个词,但最后,学生们顺利的完成了作业,而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很高层次的理解,整个会场,掌声雷动。


我第一次发现学生的能力原来如此之大!发现我梦想中课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我开始在我的课堂上试行这种模式。和魏老师不一样的是我的课多了一张导学单。学生根据导学单,自学自讲自评。2013年,在参加山西省教学能手评选中听课老师评价这一节课:完美。因为连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能做的了难的练习题。


但是,各种原因。我的课堂磕磕绊绊,怎么也行不成常态。


原校长的到来


他的双待三卡教学模式落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法定地位。落实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就像包产到户的时候激发了农民的热情一样,他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改是很辛苦的,要学习,要编写操作卡,但我是很幸福的,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个灵动的生命,智慧碰撞时的喜悦。


2016年,我市课堂教学团体赛上,我们地理组的成员多次磨课,我校获得了第1名的好成绩。

这正是在这次的讲课中我发现了又一个问题:课堂上学生竟然没有一个问题提出。目前,我国正处在蓬勃发展中。智能时代需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和我们的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