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有所守望的人

 江山携手 2019-09-08

2019年的暑假,叙事者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共读了高平叔编的《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本书主要收录了蔡先生1912年到1939年的文章,这一时期恰是他开始担任“教育总长”到生命终结前的人生高潮期,所以算得上是他人生精华的一个大荟萃。也正因此,本书中的很多观点和理念与读者之间存在一些距离,加上半文言的表达方式,整本书读起来令人感到费心和吃力,这也是“叙事者”需要拿出两个月来共读它的原因。

蔡元培先生的一生正处在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他读私塾、教私塾,做书院的院长;他接受现代教育、做现代教育,做中华民国的教育总长,做北大的校长。可以说,在他的人生履历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始终交织在一起,是一个很复杂的思想综合体。从他的职业变迁来说,单就1912年后的时间段内,他做过教育行政官员,主持过教育研究机构,也任职过很多与教育相距甚远的其他岗位。但无论在哪,无论处于何种身份,唯一不曾变过的就是——他始终在用文字理解、阐释和引领教育。所以,我愿意抛开他对教育的种种高屋建瓴的主张,也不愿意谈论他在教育领域的种种创新之举,而去考量他对教育的这份守望。

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我去揣摩、猜测蔡元培先生对教育的情结,依靠的肯定是他留下的大量文章。从文章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读到他的内心里,对教育有着一种常人无法理解,也无法去坚守的“守望”。有了这份守望,才可以让他身处高位却坚持自己书写教育,才可以让他身陷沼泽之地仍然会为教育疾呼。我觉得,一个有守望的人,心里总会是热乎的,激情总会是源源不竭的——这恰是我们需要去寻找的。所以,每次翻开这本书,它给我的启迪就是——努力去做一个有所守望的人。于老师而言,有所守望是师心的内核,是一个人行走于教育的不竭动力。

今天,在商城实验学校与老师们做了一次交流,主题是颇为枯燥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结束后,一位年轻教师给我留言:我去年刚刚毕业,正处在迷茫时期,您今天的讲座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希望自己在未来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我想,这与读蔡先生的著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场讲座,未必要让老师们直接获得多少技术和技能,倘若能够在老师们的内心里埋下一颗守望的种子,那么其意义也就能够让人满意。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也别忘了,一定要试着在学生个内心里埋下一些希望,然后带着他们坚持并坚守。久了,也就成了学生的守望。

读一本书,从作者的骨髓里读到的东西,也许远比文字的价值更加丰富。这也算是阅读这本书带来的一种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