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近来国民生活水平和基础知识水平明显提升,很多以往以魔鬼训练、题海战术出名的特级教师也开始大喊素质教育,教学风格越来越素质化。这究竟是不是一件所有人拍手叫的事呢? 残酷的现实:中西部开展历史素质教育的困境比如,最近有位中学历史特级教师讲到“隋唐制度为何为新格局”时,设计了一个学生讨论环节,要求师生共同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寻找答案(看过的朋友可以留言)。要想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实现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素养,有一定的课后阅读量,还要有充足的课余时间。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而现实情况是:对于中西部普通城市、普通高中的普通学生们来说,这种教学模式信息量过于巨大了,对学生本身的历史素质要求太高。就拿高中生学习时间分配来说,这种理想化的课堂模式根本实施不了,除非不要学数学了。这可能吗?!现实更残酷的一点是,东西部和各个阶层的贫富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贫富差距必然加剧素质教育水平的差距,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大区域差异和贫富差距。还不如上几节公开课拓展拓展罢了。 高分与素质,应该怎么选择?要想让升学率和素质培养齐开放,真的太难了,学生难,老师更难!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考历史题型已经逐渐脱离僵化,不再单纯考察死记硬背的史实,而是对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明显的变化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史料、辨析已有史论、通过阅读史事自主论证史实。通俗地说,中学历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史实史论灌输变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即素质化教育。未来的教育趋势也会逐渐演变成这样,历史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记背,而是一种思辨和论证。 图片来源网络 以往,在大部分地区和多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应对高考,取得高分就是最重要的事,至于你喜不喜欢历史,有没有思辨能力,是排在分数之后的。在五年前,以高考选择题为例,大部分中西部地区自主命题的题型是这样的: 四个选项中,一个正确答案,两个是错误的史实,一个与材料无关。 在这种模式下,高中教学只需要使学生牢记教材知识,串联好时间线,再押题猜考点。而全国卷的模式则是:
学生想要做对题,必须学会分辨什么是史实,什么是史论,甚至需要了解各种史观。想要在全国卷考察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掌握史实,还需要有基本的历史研读方法,更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光是背书是没有用的,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总之一个原则:我们不培养刷题机器,我们需要培养会思考会思辨的人才。除此之外,历史的教学需要与时代的进步融合得更为紧密,将过去的历史和现下的国际形势和政治状况相结合,让学生更能正确认识世界。 未来的中学生都是历史学家的后备军!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教育的模式更为开放和深入,虽然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永远存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优化,中学历史的教学一定会更为贴近历史教学本应该有的特色和魅力。以这种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中学生都是历史学家的后备军,从自主命题到全国卷,“3+1+2”模式下历史教育更突出的新高考都推动着国民整体历史文化水平的提升。 新高考改革 历史是一切社会科学之母,素质教育契合了历史作为这个世界上最神秘、最有温度、最具魅力学科的本质,教师应该让学生爱上历史,学好历史,并且战胜高考,任重而道远。 顺便问一句:高考改革还要怎么改?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