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有着类似经历或者相似纠结的老师一定会有很多。这些老师的世界里总是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底气存在,总是觉得对学生的严厉批评都是为了学生好,都是在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责。在这种意识之下,教师的教育行为往往容易超越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出现一些失当、过度的惩戒手段。当这种行为被学校或者行政部门纠偏之后,教师的内心容易出现委屈感,会有好心不得好报的愤懑。 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你的并不成熟的一种认知:我是为了你好,你就得接受我的意志,你就得朝着我期望的目标去努力。你以为学习成绩代表一切,那么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家长就得彻底相信分数的价值,就必须在唯分数而努力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仔细想一想,这样是不是已经窄化了教育的价值,是不是已经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现在的父母一般都愿意承认孩子的差异,他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未必都会与考试分数建立十分强大的联系。幸福感、自由度、基本素养的达成等,已经慢慢被父母们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成果之中。那么,如果教师再以一元认知去应对学生与家长的多元愿望,教师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事实上,教育不是万能的,有着自己的边界和局限。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认知尽可能地传递给学生和家长,但万不可把自己的认知作为唯一正确的真理。通俗地说,你以为分数可以改变一切,他们未必会这么认为;你以为升学和工作是人生的全部,他们也未必会这么认为。 在信中,你一直追问怎样才可以彻底教育好这些学生。我反倒是觉得,你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去寻找改变这些学生的方法。原因很简单,一是世界上肯定没有包治问题学生的灵丹妙药,更不会有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既然没有你也就肯定找不到;二是你之所以这样去问,只能说明你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你依然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是应该为学生和家长彻底接受的。倘若真的如此,你会距离问题解决的方案越远。我倒是认为,你现在最需要去做的,不应该是去想如何改变学生,而是要好好想一想如何改变你自己,如何尽快打开自己的心灵世界,修炼一颗干净、自由与充满爱意的心。 干净、自由与充满爱意的底线标准应该是:不唯分数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不被现实的考核量化所困,纯粹而真诚地去喜欢学生。我一直在想,你之所以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有“失手”的冲动,根子上还是因为你太在意学生的分数,太在意学校基于分数的量化和考核。也就是说,你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纯粹的程度,还多多少少掺杂着学生成绩会影响教师成绩或者教师形象的成分。在我看来,如果你的内心世界依然为分数所捆绑,那么你的教育就永远无法摆脱狭隘、偏激和粗暴,就永远不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学会接纳各种各样的学生,看得见不同学生的好与优秀,你就不会那么焦虑,也就不会出现失手打学生的错误。当然,我们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够理想,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承受着考核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我们必须要去面对,但不应该原样不变或者增压后再传递到学生的身上。一个有着干净、自由与充满爱意之心的老师,肯定会有意识地去主动淡化或者消解这些压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应营造一个局部的春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