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的另一种职业倦怠

 江山携手 2019-09-08

今天上午,我陪同宋鸽老师参加了一个教师座谈会。

在会上,一个刚刚工作半年的青年教师讲了她的困惑。她是一个非师范类的大学生,在做教师之前找到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读到了一本关于教师的书籍,被里面那位好像有神奇魔法一样的教师所吸引。她渴望成为故事主人公那样可以改变学生人生的人。于是,她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并参加了新教师招考,很幸运地成为一名教师。她所在的那所村小,只有十几位教师,其中老教师居多。在工作中,她遇到了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她很想帮助这个孩子提高成绩,却苦于没有办法,只好向校长请教。校长告诉她,只要看着这帮学生别出了安全事故,让他们安安全全地来,再安安全全地回家,就是最大的成功了。她又请教身边的老教师,同事们告诉她,只要能够保证安全就行了,没有人会管你要成绩的。最后,她只好请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想到,家长也告诉她,现在上个大学也没有用,花钱不说,根本就找不到工作,你只要别让孩子磕着碰着就行。

她说:“你看,领导、同事、家长都不关心成绩,根本就没有对我们提出教育的要求。没有了压力和目标,我就感觉到自己活在了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慢慢地,我就感到教师生活好无聊,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思,好想放弃现在的工作。”这位年轻教师说完,一脸茫然地坐在那儿。旁边的我,内心里涌上了一股惊诧:这么年轻的教师,怎么就倦怠了呢?

教师职业倦怠,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几乎是中期教师的一个魔咒。其主要原因是当下的教育管理过于僵化,教育评价过于简单生硬。在这种管理和评价下,教师的主人意识越来越淡薄,教育理想和教育教学理念无法施展,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成天充斥着被动的忙碌。具体而言:包括社会对教师角色的不认可,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更苛刻,学校内部升学竞争压力加剧;来自行政部门的各种考核、检查、评比增多且标准不明晰,缺少兼容性和人性化安排;学生较以往更加脆弱,说不进,讲不得。

一般来说,教师在工作到一定的年限之后,职业倦怠就会随之而来,基本上算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广受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像这位年轻教师一样,刚刚工作半年就“倦怠”的情形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青年教师应该是激情四射、朝气蓬勃的代名词,他们可能经验不足,但动力肯定十足,像职业倦怠这样的“中老年病”根本不会轮到他们的身上。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倦怠了呢?如果单是这样一位年轻人的现状,可能与个人素质有关,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事实上,在随后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新上岗教师(工作两年以内)存在着类似的职业倦怠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职业倦怠了的新上岗教师,大多分布在教育行政部门实行“新上岗教师农村服务制”的区域。

近年来,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实现所谓的“公平”(实质上是无力打破教师岗位固化的现实),实行了新上岗教师“一刀切”去农村最基层学校工作的政策,所有新分配教师都被分配到最底层的村级小学工作。这种制度,有效避免了在人事分配上的“后门”问题,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村级小学本就是教育的重灾区。在众多村小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偏大(大多数还是民办教师转正后的公办教师),骨干力量匮乏,教学研究氛围淡薄等突出问题。当一个满腔热情的青年教师到了这样的环境后,由于毫无教育教学经验,迫切需要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而事实上,他们遭遇到的往往是相反的支持力量,那就是被要求安于现状,被希望不思进取。也正因此,许多人就会像那位年轻教师一样因“无所事事”而开始消极懈怠。

这些年轻教师一度被看成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希望和力量,曾有很多人撰文赞扬他们带给底层学校的活力和激情。但现在,他们仅有的激情已经无法抵御周围环境的贫瘠,他们的学识和能力更无法改变底层教育的困窘。所以,他们找不到希望了,教师的另一种倦怠随之而来。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年轻的倦怠要远比职业中期的倦怠更为可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