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姿绰俏容华贵,唯有牡丹真国色。牡丹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花。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它让春风吹醒了大地上所有的花草树木唤发出光彩。牡丹花也一样唤发出了光彩,五颜六色的牡丹花,丰富的花容,绚丽的色彩,在深春百花丛中争奇斗艳。 不与百花争报春,春深时节始登陆。当春满大地时,牡丹才绽开出她那甜美的笑靥。牡丹花,玉笑珠香,冠绝群芳。她的花朵娇艳饱满,花瓣重重叠叠,花色更是数不胜数,有姚黄、魏紫、赵粉、洛阳红、红宝石、黑洒金等等,牡丹的花枝细而长,那翠绿给游人带来清爽,故有“国色天香”之称。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色泽艳丽,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牡丹是著名的观赏性植物,花大色艳,气味清香。牡丹,以她那淡雅的气质,主宰着春天的神韵,她灵动迷人,犹如一位飘逸的仙子。 牡丹花还是中国洛阳、菏泽、铜陵、宁国、牡丹江等市的市花。每年的四月中旬至五月初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花芳姿艳质,颈骨傲心,实为我国的传统名花。牡丹原产地为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它生长缓慢,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牡丹素有“国色天香”、“富贵之花”、“花中之王”等美称。几十年来一直在蒋大为老师的《牡丹之歌》中品鉴牡丹花,这首歌表达了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和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绝《惜牡丹花》。全诗借写夜晚秉烛赏花,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表现对印刷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 牡丹花被人们拥戴为花中之王,为历代人们所称颂。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 牡丹作为我国的国花当之无愧,历史上早有国色天香之说,她的雍容华贵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达。升华一步可以喻意祖国的繁荣昌盛,是物质文明的象征。牡丹乃花中之王,是精神的象征,意味着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兴旺发达。 牡丹的历史渊源,牡丹繁于大唐盛世,是盛世之花,花大色美,乃众花之王,此时就家喻户晓。当年首都长安,每到暮春,观看牡丹的人“车马若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白居易曾有诗描述了当年的盛况:“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诗人刘禹锡也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匾曰:“国花寺”,可见远在清朝,牡丹就已戴上国花的桂冠。 北宋时的洛阳,种牡丹,赏牡丹,蔚然成风,真是“洛阳牡丹甲天下”,“春城无处不飞花”。洛天依家家户户都种牡丹,它与扬州芍药齐名,并称“天下第一”。“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诗人欧阳修不仅写下了这种盛况,还著有《洛阳牡丹记》等,曾游遍城中十多个花园,对姚家的千叶黄牡丹和魏家的千叶肉红牡丹特别推崇。 当时,姚黄被誉为花王,魏紫被誉为花后,“姚魏从来洛下奇,千金不惜买繁华”,说的就是轰动当年京华的事。南宋时,四川彭州牡丹曾一度取代洛阳,甲于天下。明代,亳州(今安徽亳县)的牡丹风行一时,以厉害了曹州(今山东菏泽)的牡丹崛起,被称为“牡丹之乡”。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城女神作,千姿百态破朝霞。”徐凝的这首诗精当简约地评点了牡丹花广受人们欢迎的程度。牡丹花何以偏爱东都洛阳,源于一则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女皇武则天有年冬天心血来潮,责令御花园内的众花一夕之间必须齐吐芳华。次日,百花竞艳。唯有牡丹仙子不畏皇威,不愿开放。于是,女皇一气之下,将她贬于东都洛阳。 谁知,牡丹却在洛阳生根开花,大放异彩,精彩绝艳,竞然远胜原产地山东菏泽的牡丹。从此,这座中原大都会在拥有了洛神翩若惊鸿的飘渺风姿后,又平添了牡丹旖旎妩媚的靓丽风采。盛唐时代,洛阳牡丹便冠绝天下。于是,盛世芳华,名品荟萃。姚黄魏紫,名动寰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唐朝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载:“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据载,因贵妃专宠,喜爱牡丹,唐明皇也作为宠爱之物把牡丹赐给了她的哥哥。这就是杨贵妃与牡丹的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牡丹,1935年,毛泽东率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在严酷的战争间隙,一天率领周恩来、朱德等去延安万花山赏牡丹,在牡丹丛中对身边的人说:“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图,一定要好好保护,等到全国解放了,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园。”195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花园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脚步,跟身边工作人员讲起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重任。” 今天话牡丹,赏牡丹,更是意义非凡。谷雨节气前后,正是观赏牡丹的绝佳时期。涉足牡丹园,大门外早已香车鳞次栉比,游客摩肩接踵。牡丹园内人流如织,笑语盈天。远眺园内,绿株成片,繁花点翠。近看,牡丹婀娜多姿。单瓣的简括纯粹,清清爽爽,恰似线描速写;复瓣的富丽大雅,秾秾妍妍,宛如工笔彩绘,漂亮极了。 边游边拍,看,这一株玫红娴静,少年含羞;那一棵嫣红热烈,少妇炫美;另一株玉洁冰清,仙姝敛眉;特别是那一棵暗红矝持,贵妇养神。更有那斑驳杂色,点缀花瓣。彷佛花神的着意安排,欲使那牡丹仙子风格迥异,千娇百媚。游人至此,莫不钦羡不已,叹为观止。 “何人不爱牡丹,占断称中好物花,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正如诗句里所说的那样。今游孔孟之乡牡丹园,真是美的秀韵多姿,美的流光溢彩,美的雍容华贵。牡丹花作为名贵的国花而自豪!国花,牡丹!她是祖国之宝,她是我们中华子孙的瑰宝。正是因为牡丹,古代才有那么多美文佳作;正是因为牡丹,中华文明才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