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偏”的课堂回答

 江山携手 2019-09-08

    ■刘剑华

    近日听了两节语文研究课,对其中学生的发言颇有感慨。

    一个发生在江苏如东县马塘小学喻老师执教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堂上。学生学习了《国榷》第一稿的编写和书稿被偷这两部分内容后,喻老师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情感,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此时此刻你想对谈迁说点什么?大部分学生是从鼓励、安慰谈迁的角度,让谈迁要振作起来,不要灰心丧气,重新编写一部新《国榷》。老师见教学目的已实现,正要小结,一个小男生却举起了手,他的发言令人刮目相看:“谈迁,算了吧,这么大年纪了,就不要写了,还是做个普通人吧。”大家笑了,老师由于要抓紧时间讲下面的内容,也未置可否。课后评课时,有老师指出,这个环节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教师应对学生的这个观点进行引导,因为谈迁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重新编写出新的《国榷》。我们要教育学生从谈迁的故事中受到启迪,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坚强地面对困难和挫折。这个学生的观点明显不符合文本的意图,应对其进行指正。

    无独有偶。在南通市小学语文特色学校发展论坛活动中,笔者听海安实验小学一位老师执教《品江南》主题阅读课,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白居易《忆江南》一词时,问学生:诗人仅仅是忆江南的风景吗?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说忆朋友的,有说回忆江南那一段生活的。这时一个胖乎乎的男生说:“他在想念江南美丽的女子。”同样引来听课老师的一阵笑声,执教者也一笑而过,未作点评。

    听完课后,我一直在想,学生这样的理解可以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他们的理解都与其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体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因而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老师的指导下各有不同的体验。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感受,即使是很稚嫩的,但也是个性思维的结晶。再者,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师的作为呢?诚如第一个教例中评课者所言,针对学生的认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学生的认识引领到积极向上的思路上来,要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纠偏,扶正指误。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的自身价值。可话又说回来,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跟成人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对学生的思想,我们可以点拨,不可以灌输;可以提建议,但不可以强加。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需要给学生自由,这种自由让他们不受成人范式的制约,自主体验各种生活,使他们专心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感悟、思考等。学生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会独立地思考,生发灵感,生成智慧,迈向创造,进而成为独立的主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