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31日 21:09:16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这首诗包括标题在内,一共只有三十四个字,元二是谁,为何出使安西,我们一概不知,但精心发掘背后的细节,可以构筑出一副高分辨率的图景。 先从标题说起,元二要去的地方是安西。 唐代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驻地龟兹国,也就是今天的库车。从长安到龟兹七千余里,驿道畅通的情况下,全程骑马需要一个多月,这对行旅之人的体能和心理都是重大考验,难度不啻于今天的人们前往南极进行考察。 元二出使安西显然是职务行为,唐人将奉命前往某地称作“使”,假如他是去安西任职,则应该是“赴安西”,可见元二是衔命前往安西处理某事。他的职务很可能是监察御史,王维也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出差的机会较多。 依据当时的流程,元二接受任命之后,先到门下省领取出差凭证,以便在沿途各处驿站、关口获得便利。接下来,他前往京城朱雀大街的都亭驿,在这里进行登记,发放驿马。 通常情况下,送行人会在中渭桥畔的临皋驿设宴,为西向出远门的人践行,践行的宴席称为祖席,临皋驿在长安城西开远门外十余里,送行到此,已经是很客气的了。 但王维一直送到临皋驿以西二十里的渭城,说明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否则不会送出三四十里外,这意味着他来去一趟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再从称谓来看,唐人以行第相称时,意味着两人地位相对平等,相处时比较随意,情感要更融洽一些。 宴席上大家饮酒作诗,唐代的酒度数很低,且践行除了告别之外,更有为远行人祈福消灾的性质,所以喝点酒并不误事,且是送行仪式的内容之一。唐人送行还会折柳为别,以示留客和禳灾,王维诗中特意提到“青青柳色”,有暗示离别在即的意思。 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语,极近苍凉,阳关在今天的甘肃敦煌,是唐代西域的起点,出了阳关之后,要穿越绵延数百里的莫贺延碛,这是整个往安西途中最艰险的路段。当时安西都护府的主要职能是开疆拓土,朝士前往安西就职的不多,“无故人”三个字并非虚言。 王维曾出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即便没走过阳关道,对阳关外前往安西的“第五道”黄沙蔽日,大石如斗的景象也多有耳闻,为朋友送行之时,不能不带上一些担心与关切。 诗作本身能提供的信息,就只有这么些。这首诗能成为千古送行扛鼎之作,不仅是诗写得好,更有赖于传播的力量。 唐代再著名的诗人,也写过差到人设崩塌的诗,有的晦涩难懂,有的太油腻,还有些诗歌可能符合唐代人最高审美标准,却不太符合今天的人们对“诗歌”的预期。 真正流传久远的,既要当时人觉得好,又要后世人还觉得好,不能太通俗,也不能过分高雅,这要求可不低。归根结底,一位好的诗人,同时必须还是一位好的传播学大师。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除了“浥”字可能需要翻翻字典,其余二十七个字,小学二年级就能认识,理解起来也没有半点难度,这是基于语词的传播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首诗创作之初就考虑到了配乐的问题。唐玄宗本人是位爱乐高手,在他倡导下,开元、天宝时期的新音乐层出不穷,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都可能都是基于新的音乐需求而产生的。王维担任过国家音乐机构负责人,对于配乐简直跟常人吃饭一样信手拈来,这首诗产生之后,很快就成为流行歌曲,并且在唐代一直盛行。 比王维晚上七八十年的诗人白居易写道:“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李商隐也写过“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他们所说的的阳关,指的就是王维这首诗。 所以《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还有两个标题,一个是《渭城曲》,一个是《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后来成为纯音乐的古琴曲名,但是早先肯定是配有歌词来唱的,“三叠”又是怎么个叠法呢?根据白居易和苏东坡的分析,全诗在唱的时候,后面三句都会重复一遍,以应声韵,纯文字歌词是这样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好的诗,原本是应该流传永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