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字经》新说(连载十四)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本

 昵称32901809 2019-09-09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人倘若从小不好好进行教育,他的善良本性就会变坏。教育人的方法,在于专心至致。

苟,当倘若、如果讲。迁,迁流而下的意思。道,当原则规律讲。这句话是说,如果儿童不接受良好的教育,性情就会流于污下,背离人的基本道德。

人与生俱来的一些动物性的本能,如生来就会吃喝拉撒睡喜笑哭闹叫等,这些不需要教天生就会。然而,刚出生的婴儿你得将食物放在他嘴边才行,稍微长大后,端碗拿筷子那得教他才学的会。再比如,他天生就会拉,但稍大后,男孩入男厕女孩入女厕则得教,并且要讲明为什么男孩女孩的区别。刚出生的婴儿只会呀呀发出声音,但要让他学会叫爸爸妈妈则得一字一音的教他。稍大入学后,再教他识字,再组词,再连句,再作文,这些,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教育的过程。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将我们人与生俱来的那些动物性的本能去掉,最终成长为一个正正当当的人。如果不加以教化,顺其发展,那人就会顺着那些与生俱来的动物性发展,成为一个不知礼节,不懂尊卑无法无天的废人。

我们祖先历来注重以教育为本。在家,有家教;在校,有师长教;在单位,有各种规章制度在约束规范我们的行为。可以说,百业百行都有相对应的教化组织。从各种各样的教育中,我们的祖先认为“文教”才是使一个人身心健康的最好教育。相对于西方国家依靠宗教安邦,社会稳定而言,我们中国更注重文教。也就是德化的引导。生而为人,我们从小就必需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教之道,贵以专”。这里是说,教育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教育,重在以一定的规律,促使儿童专心致志的学习,不能三心二意朝三暮四。凡事,我们都得依照事物本来身的规律入手,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学习,然后逐步加深。

中国是个文化灿烂的大国,历来有许多有关教育的诗词名句和格言等流传至今。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志存高远言自豪,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读。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等等很多。这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刻苦攻读从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今山东曲阜邹县,现邹县尚存孟庙,孟府,孟陵。孟子是先秦著名哲学家,著有《孟子》七篇。是中国传统孺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被后世誉为“亚圣”。其父名激公宜,母仉(zhang)氏。

昔,是过去,曾经的意思。择,是选择的意思。处,这里是指处所,或选择对象相处的意思。全句是说,过去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得到良好的教育,曾经有意识的选择特定的对象做为邻居。又用斩断所织的布来教育孟子好好学习。

传说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为守节而迁居在墓地边。(也有一说,说是孟子家的村外是一片墓地)因为靠近墓地,孟子经常看到送葬的仪式,这样他也跟着别人学些哭丧之事。孟母见到后说:此非所以居子也。意思就是这里不适合儿子居住。于是,孟母将家搬到了集市上。集市热闹非凡,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屠户割肉驱狗等令孟子兴趣盈然,他也跟着学些杀猪屠狗的手艺。孟母见后又说,此非所以居子也,于是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一个学堂旁边。孟子见到那些学生跟着老师读书,学习如何尊老爱幼,作揖行礼。孟母见后说:此真可以居子也。从此就定居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我们常说,环境影响人。孟子在墓地边见人哭他也跟着学的哭泣,在集市见人杀猪屠狗,他也跟着学学杀猪屠狗,在学堂边见学生学习知识,他便也跟着学习知识。至圣孔子曾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意思是说住在民风纯朴教化仁德的地方是非常好的事。反之,则是不智慧的表现。这里,一则强调教育对人的作用,二则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犹其是小孩子,他本身并不具备任何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那么环境对他影响就至关重要。

杼,织布用的梭子。机杼,指织布机。断机杼,是说把织布机上织的布砍断。全句是说,孟子不好好学习,他的母亲并将织布机上的布砍断,以此来教育孟子要好好读书。

据说,孟子长大后就跟着先生学习。三天二天后,孟子觉得不好玩便逃学回家。这时孟母正在织布,见孟子逃学回来很生气,便起身拿刀将正在织的布给砍断了,并要求孟子将砍断后的经丝给接上。孟子一下给吓坏了,他们母子二人的生活来源就是靠母亲织布来换点钱,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母亲将布砍断就不会有人买,二是再接上质量也不好,卖不了好价钱。孟子非常惶恐,赶忙跪在地下问母亲是什么原因。孟母说:“子之学,犹吾之织也。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匹。今子学为圣贤,乃厌倦而求归,犹吾织布未成而自断其机也”意思是说,你现在所学的是今后做为圣贤的本领,就象我织布一样。织布是靠一丝丝的累积才能织成一寸一寸,一寸一寸才能累积成尺,一尺一尺累积才能成丈匹。你现在本领还没学好就半途而废,就象我布未织成就将其砍断没用了一样。孟子听后非常惭愧,从此以后发愤学习,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这就是孟母教子的故事。

从上述二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最终取得的成就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因此也成为母教的典范。在现今邹县孟庙中还立有一碑,上书:“母教一人”四个大字,就是称赞孟母是中国母教成功的第一人。我国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曾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意思是说,天下做母亲的,不担心她对子女不慈爱,只担心她一味溺爱子女而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子子女,大多数做母亲的惟恐子女穿的少,吃的不好,对孩子是百依百顺,恨不得将天上的星星也摘下来给孩子。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甚至于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加以指正教育,听之任之,纵容姑息。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是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样教育培养的孩子,无疑不会成材。能够成人就不错了。真正优秀的母亲,是即懂得慈爱,又懂得对孩子严格教育的。另外,孩子从小就是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来获得相应知识与教养,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人生老师,这个启蒙老师没有做好的话,对孩子的一生都影响巨大。所以明朝大儒吕坤说:“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本”。可见母亲对子女教育的是比天都要大的最重要的事。

这是孩子从出生后到生活中父母亲身边有关家庭教育阐明。

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胎教的确有其特有的功效。据说,99%的人类只开发了10%的大脑潜力,还有90%是未经开发的。那么,这未经开发的多至90%的大脑潜力又到哪去了呢?又如何开发出来呢?这就涉及到胎教的作用了。 所谓胎教,就是母亲在孕期的精神状态,情绪,饮食,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锻炼和休息对胎儿潜意识的影响,从而使胎儿在母体中能够感受到更多地由母亲传给他的信息,开发出更多的大脑功能。比如说,孕妇时时保持愉快的心情,饮食健康,适时锻炼,这些都有助于胎儿在母体中快速发育,从而会较之于他人会更聪明一点。这些,现代科技已证明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古人很早也就知晓了胎教的重要。 王相在注解《三字经》时也特别强调了胎教的作用。他强调孕妇要时刻保持一个正字。所谓正,就是睡不侧卧,坐不偏身,站不抖足,目不斜视,耳不淫声,口不恶言等。意思是说,睡觉时不要侧卧而压迫了心脏,导致心血不足使胎儿不适;坐着时不要偏着身子,导致五腑扭曲使胎儿不适;站着时不要随便抖动一足,导致心肌颤动使胎儿不适;眼晴看东西时不要东张西望,导致脑部神经不顺,使胎儿不适;耳不要听秽言污语,导致魂魄不振,使胎儿不适;不中口出恶言,导致精神涣散精力外泄,使胎儿不适。这就是王相所说的孕妇的养正之法。另外,他还说:“妇人怀妊之时,乃形生神殿之初。感于母气之正者,则为善为美;感于母气之邪者,则为恶为不肖”。这些观点,无疑都是正确的。单从生命的立场出发,女性的第一个重大责任,就是孕育生命并保证给胎儿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说,优秀的儿女也许从胎儿时就决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