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道子在书法中找出绘画的诀窍

 云淡GT 2019-09-09

吴道子在书法中找出绘画的诀窍

唐代大名鼎鼎的画圣吴道子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他是如何成功的却少有人知。

早年他曾随张僧繇学画,同门师弟杨惠之因为名声不及吴道子而羞愧的改行学雕塑了,因此吴道子年轻气盛更加目中无人了。

吴道子在书法中找出绘画的诀窍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有一天吴道子来到一家酒肆,遇到贺知章和张旭在此饮酒,二人兴之所至提笔挥毫写下自作诗句。吴道子见状惊为天人,于是磕头表示想拜在二人门下学习书法。

张旭、贺知章被吴道子的真诚所感动,收下了吴道子。张旭拿出自己的书法让吴道子每日临习,说:

“书法没有诀窍,重要的是勤奋练习。”

吴道子每日都按照书帖进行临摹,过了一年,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见张旭。

吴道子在书法中找出绘画的诀窍

▲张旭《古诗四帖》

张旭接过吴道子的书法,疑惑地问:“刚练习了一年,你就觉得可以了吗?”吴道子回答:“其实我跟随您学习书法,并不是志在书法。”

张旭听到吴道子的话更加困惑了,吴道子于是拿出自己的一幅金刚力士人物画递给老师说:“弟子一直想提高绘画的水平,那天见到您的书法笔走龙蛇、气势如虹,在苦练中悟出了用书法的笔法作画的诀窍,请您赐教。”

吴道子在书法中找出绘画的诀窍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张旭听罢仔细端详吴道子画的金刚力士,不仅连连称绝。吴道子创造的人物画笔法为“兰叶描”,在运笔中有如书法的提顿,产生粗细的变化形状如同兰花的叶子。兰叶描用以表现衣服的褶皱,有飘逸潇洒的气势,因此被称为“吴带当风”。

中国画归根到底其实是线条的艺术,线条的好坏决定了作品的高低,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系统地总结了绘画本质问题,反映了唐代独特的美学思想。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先提出了“书画同体论”,他认为仓颉造字是受到自然物象的启发,而绘画也是对于自然界中物体的描绘,因此难以把他们区分开来。

吴道子在书法中找出绘画的诀窍

▲赵孟頫《疏林秀石图》

元代赵孟頫说: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意思是画画要从书法中领悟和学习。

从赵孟頫《疏林秀石图》中可以看出,他画竹节、竹叶都是书法的点划痕迹,好像一撇一捺;而石头的画法又像是草书一样连带转折。细看之下,每个物体分明是拆解开来的汉字,而且是不同的书法字体。只有看懂了作者的创作方法,才能领略其中的美妙之处。

吴道子在书法中找出绘画的诀窍

▲董其昌画作

明代董其昌说:

“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

每一动笔,便想转折处,

如写字之于转笔。'

董其昌在书、画两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深知书法转折的重要,他把书法的运笔转换到绘画中。因此观看他的书法和绘画都有一种韵律感,那是含蓄内敛、富有节奏性的笔触,盘旋回转之中蕴藏的是变化无穷的韵味。

吴道子在书法中找出绘画的诀窍

▲八大山人书法

清代八大山人将书法和绘画两个系统相互融合,既能以书入画,又能以画入书,使其书法、绘画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大山人晚年达到了以最凝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内蕴的境界,他画的荷花在水墨的泼洒之中,表现出荷叶万千变化。荷花杆反手一笔为之,简练得毫无多余之笔,把挺拔、柔韧的态势表达得淋漓尽致。

吴道子在书法中找出绘画的诀窍

▲八大山人画作

后人中无论张大千还是齐白石,画作中的荷花无疑都能看出八大的笔法,这也许是他们对于八大山人的一种致敬吧。

中国画自古就不断有人突破和创新,这是一个主轴。到了近代由于西学东渐,给中国传统艺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康有为和陈独秀在中国画的改革中都提出了要用西方的绘画技法来改良中国画的理论。

吴道子在书法中找出绘画的诀窍

▲朱称俊作品

朱称俊师从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他在继承传统文人水墨画创作理念、绘画手法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画的新时代——新文人水墨画。

他的新水墨概念在意线条意韵的表达,在他笔下的一草一木正如林散之先生的草书,劲瘦飘逸、牵丝引带,提按使转之中体现出音律的脉动。欣赏他的画如同欣赏书法一样,这种韵律美才是中国画千年不变的核心。

吴道子在书法中找出绘画的诀窍

▲朱称俊作品

试图用西方手法来改造中国画显然是没有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差别,中国艺术根本魅力在于意韵的表达,中国书、画家们无不是观察自然入手,从中领会了形态的奥妙,他们并不是企图超越自然而是与自然融合,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东方美学。因此只有懂得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线条美,才能真正欣赏中国书画的魅力,也才能继承和创新中国书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