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训诂:说姜

 芸斋窗下 2019-09-09

文 | 王 宁

姜,繁体字作“薑”,《说文》写作“䕬”,是一种亦食亦药的植物。姜与葱、蒜、韭同属荤辛之菜,但它主逐风湿痺、肠澼、下痢,对人体极有益,所以,它在调味的菜蔬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论语·乡党》记载,食礼中,晚上是忌服辛辣而有刺激味的菜的,唯独“不撤姜食”,姚鼐说是因为“葱韭之类气皆浊,不若姜之清。”王安石《字说》也说:“姜能疆御百病,故谓之薑。”他对姜命名的来源解释未必正确,可“御百病”之说,还是有根据的。




小篆 䕬


李时珍《本草纲目》辨别姜的生长炮制,把它分作母姜、子(兹)姜、干姜、生姜四种:


母姜是成熟的姜,可以食用,也可作种植的宿根,宜种于原隰沙地,阴历四月开种,霜后则老,所以有“秋热后无姜”之说。


母姜栽种后,新芽长出,如列指状,嫩而无筋,初生时姜尖微紫,称作紫姜。因为母姜所生,俗讹“紫”为“子”,称子姜,也很有道理。


陶弘景说,取母姜,“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这就是干姜。也有简易之作法,只要在长流水中洗过晒干就成了。干姜多半取成熟了的姜造成,入药都是用这种炮制过的干姜。


如果造干姜时取尚未成熟的嫩姜而造之,就叫生姜。现代人以不晒干的姜都叫生姜,与古代不合。古代的生姜是干姜的一种,《本草经》说药用干姜“生者尤良”,“生者”,指嫩的干姜,而不是未干的姜。


母姜、子姜、干姜、生姜的食性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用法各异。举几个古代食疗的配方就可以看出:治胃弱症可“用母姜二斤,捣汁作粥食”,或“用生姜切片,麻油煎过为末,软柿蘸末嚼咽”。两个配方,前一个指明要母姜,而且不是干姜;后一个指明要生姜。还有一种治冷痢的食疗法:“生姜煨研为末,共干姜末等分,以醋和面作馄饨(按:这是没有馅的汤饼),先以水煮,又以清饮煮过,停冷,吞二七枚,以粥送下,日一度”。这里以生姜与干姜共用,足见其性能之各异。


姜不但食性对人体有益,而且有很好的味道,鱼肉非姜而不能出味。自古以来,姜就是庖厨中不可缺少的调和之物,南方北方皆用之,所以才被称为“和(按:指调和)之美者”。


姜为什么称“姜(薑)”,有人说它来源于“疆”,疆是边境,姜是表药,可使湿气发散出来,词义“边”、“表”相通,所以以“疆”得名。这个说法未必可靠。古人理解姜的药性,恐怕是稍后之事了,未必能作为命名的理据。“薑”与“麠”、“䲔”、“彊”、“缰”、“勥”同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大:鹿之大者称麠,鱼之大者称䲔,弓之强者称彊,马之牵绳最刚韧,因而称缰(牛绳称纼,狗绳称绁),强大的力量称勥……那么,辛味浓烈的菜称薑,也就容易理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