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津固镇窑址 金代黑地白绘花瓷洗

 RK588 2019-09-10

河津固镇窑址

金代黑地白绘花瓷洗

       2016 年 3~9 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河津固镇开始了一段瓷窑探秘之旅。从春寒料峭到夏日炎炎,历经七个月的调查、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北宋素雅的精细白瓷、金代多姿多彩的装饰白瓷等一批批精美的瓷器逐渐呈现于世人眼前。在手铲于地层的刮舞间,4 号制瓷作坊内一件黑地白绘花草叶纹瓷洗映入我们眼帘,随着与它渐渐相识、相知,我们深深地被其造型、胎釉及装饰所折服。

环·圜

      我们手捧瓷洗,将其于汩汩的遮马峪河水中洗净,细细观摩,环形外壁,圜底,呈现出环·圜的哲学韵味。千百年后显现世间之时虽底心略有残缺,但齐直的口缘、平齐的唇面、斜直的外壁、舒缓的圜底、厚重的胎体无一不彰显着河津窑工的精湛技艺。

      视线仿佛回到千年之前 :匠师们旋转着转盘先塑出一个圆环,然后将斜直的胎壁缓缓收锋,形成一个空心圆胎体 ;而后从底部将内外壁捏紧、抹牢,圜底瓷洗便初现形体 ;最后再用那双巧手一次次地将内壁抹至光滑弧曲,最终成型。

     《说文》:“环,璧也”,《墨子·经上》:“圜 , 一中同长也”。环、圜,代表着古人圆形崇拜的文化心理,象征着圆满、和谐、生生不息。而多才的河津窑工将这种思想在这件瓷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着古人特有的哲学智慧。

黑·白

      摩挲着微黄的胎体,略粗的质感划过指尖,显得愈加厚重 ;观赏着光亮的施满酱釉色的器壁,偶尔闪过少许细碎开片,更显岁月的沉淀。

      金代,一个民窑繁荣的时期,分南北两大窑系。在整个北方窑系中白瓷是其大宗,而白地黑绘花工艺则是其代表性装饰手法。此种技法受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影响,融合绘画与书法的技巧,在瓷器上表现出强烈的黑白之美。

      而这件黑地白绘花瓷洗却反其道而行,将黑白运用到了另一个极致。通体的酱釉色若写意泼墨般渲染于瓷坯之上,浓淡相间的色泽于微黄的胎体的衬托下竟显得别有一番意境 ;酱釉之上又用毫锥蘸白色化妆土,提笔点缀出洁白的花瓣,挥笔流转出浓淡相宜的草叶纹样 ;翻卷的叶复笔映衬,纤细的茎委婉相接,黑底白纹于透明釉的包裹下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道德经》曰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在水墨画中,黑、白是极色,包容着万物的五光十色 ;在艺术上黑、白又是互根互生,相互转化,永远没有极致。而这件瓷洗,将黑与白的世界表现得静秘而辽阔,体现着和谐与纯净。

花·草

      呼吸着文墨的气息,想象着时空的转换 :窑火旁,匠师手托瓷洗,提起毫锥蘸着白色化妆土在平齐的方唇上点缀出一个又一个的圆点,九个圆点组成一组八瓣花朵,而九个花朵又随着平沿簇拥成一个圆环 ;斜壁上笔锋如行云流水,于外壁上下勾勒出两条简洁的边框,在上边线与唇缘之间轻轻地点缀出一排圆点,九个圆点似繁星拱月一般。在古代“九”乃阳极之数,代表尊贵,而瓷洗的三组极九之数,体现着其非同一般的地位。

      夕阳西下,匠师偶然间抬头,望见路边那满地的花草,灵感涌动,蘸着化妆土的笔锋于两条边线之间淡淡地勾画出一幅缠枝草叶纹图饰,又用浓笔将草叶边缘着重侧锋挥就,时而顿挫抑扬,时而浓淡相宜,大多三笔而成,叶纹上下翻卷,叶茎舒缓相连,纤细流畅,浓淡有致。

      满布的田园花草、喷腾的河津窑火、多才的河东文人,本不相关的三者于瓷洗上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河东这片土地在金代是词人辈出之地,在那个融合的时代许多文人寄情于制瓷,他们将花草、水墨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瓷器上进行升华,又通过瓷器这种日常化的用具还原于生活。

识·知

      与这件瓷器相识之时,由于它孤身而出且没有任何的伴随品,因此对它的作用众说纷纭:一说其为支具,支架锅具之用 ;二说其为研钵,研磨茶叶之用 ;三说其为赌具,骰子跃动之处 ;四说其为瓷洗,洗笔调墨之用。

      慢慢的我们似朋友般相知, “一说支具”,似乎对于这件艺术造诣可与河津窑精品瓷枕比肩的瓷器,地位有些低了,便将其否定了 ;“二说研钵”,众所周知研磨茶叶需要器物之间一定的摩擦力,也就是说器物与茶叶接触面应为涩面,或器物表面应有凹凸不平之感,而这件瓷器内壁满釉而光滑,因此,此说法并不可靠 ;“三说赌具”,从此件瓷器的厚重程度来说它不可能是骰盅类轻巧型赌具,而对于骰子碗等中型赌具来说,此件器物的腹壁较浅无法发挥赌具的用途,也将其否定了。

      翻阅资料,寻觅与其相似的身影,在当阳峪窑中出土过一件器物残段,与这件器物极其相似,但并未确定其功用,将其定义为供器。后来偶然间在定窑出土的黑瓷中看到了较为接近的器类,定窑出土的这件瓷器同一批文房用具共同现世,因此推测其应为文房用品。细察其形,此件瓷器与文房四宝之砚台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从其功用来看更倾向于洗类瓷器。查找河津窑周边地区出土的瓷器,一一对应,发现内蒙古、河南等地出土过一批砚形洗,与其较为相似,便推测此件瓷器应为砚形笔洗。

      北宋吴淑在其《砚赋》中记载 :“笔运翰染,浮津辉墨。学时方俟于冻开,洗处常闻于水墨。”可见笔洗在北宋时期已出现。

      宋金时期笔洗的功用在大多时候被许多盛水用具所代替,专用的笔洗并不多,正是因为如此,像这样制作精美、工艺考究的砚形洗成为了文人珍藏的奢侈品,并没有大规模使用。而对于这件可以和河津窑精品瓷枕比肩的瓷器来说,它的地位绝对符合砚形洗在金代的珍藏价值。

      因此我们对这件器物更倾向于“瓷洗说”,当然此为一家之言,无法妄下定论。

      望着此件精美的瓷洗,端捧着环·圜的哲学智慧、摩挲着黑·白的典雅之美、呼吸着花·草的清香气息,不由使人感叹,这无疑是河东文人的智慧杰作,更是河津瓷窑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是金代瓷器中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不二精品。

赏瓷洗

怀真抱素出窑炉,暮影落胎梨白隐。

直口方唇釉满怀,梅开点点交相映。

洁妆重彩草叶晴,笔洗锋开墨似花。

毫锥流转器身跃,匠师才情震古今。

谨以此诗结束此文。

(本篇文章刊载于大众考古2017年8月刊 作者均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